磨制的痕迹
古玉器的琢玉过程因工具和技艺落后,而总体表现为费劲和低效,再加上其久经风霜,其残留的痕迹显得古老而陈旧,其主要特征如下:
(1)表面虽光滑,但因长期把玩或埋藏,局部由于磨损或侵蚀而显得略有些"自然的小凸凹";
(2)古玉器的大的圆弧面较圆滑,一般不出现"小平面";
(3)表面残留的磨痕不甚平行,粗细不匀,深浅不一;
(4)阴纹线斜槽中残留磨痕的走向一般与线、槽壁的走向垂直;
(5)镂空透雕的孔壁中,往往残留锯搜痕迹,其走向总是顺着孔壁的走向,并常会出现细窄的通花孔壁,这一特征在现代快捷玉器加工中是很少出现的;
(6)古玉器凸出部位明显比凹进去部位磨损大,而且亮度好;
(7)古玉器上残留的磨痕为暗灰色,有油脂感和陈旧感;
(钻眼的孔壁除了两端孔径不一致外,还在孔壁中见有来回锥磨的痕迹。
上述特征表明,古玉器表面残留的磨制痕迹是古代琢玉工艺特殊性的印记,其特征往往是微妙的和不易察觉的,只有全面地认识它才能在鉴定和仿制中把握要领。
伤残
古玉器的伤残是因为长期把玩,或因为埋芷,又经盗掘出土,再经辗转流传,多次易手,总会留下偶尔磕碰或摔伤的痕迹。
其主要特征为:
古玉器边角部位或尖锐部位易出现不经意的崩边或裂口;
崩边面或裂口断面常沾染陈旧的沁色;
断面上无磨痕;
断面上的凸出部位因长期把玩而略显光滑。
一般来说,古玉器的伤残痕迹是较难辨别的,但如结合古玉器的其它特征,还是能够加以区别的。
沁色
古玉器表面往往有沁色,是古玉器因长期把玩或埋藏,由其周围介质的侵蚀作用而自然形成的。由于介质的种类和量的不同以及被侵蚀的时间长短、或者发生侵蚀作用的环境差异,致使沁色在颜色的种类、深浅及分布上呈现较不均匀的特征。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