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些题外话,吴昌硕的冲刀下的印章的风格和吴让之的冲刀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就在于刀法的的不同,他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就觉得今天这个投影仪就对于我们这个讲座学习有很大帮助,如果某个书家在这里讲或刻的话,我们就能够很好看到。
第三个呢就是这个装饰性的作用,而在古人的作品中就已经有了装饰性的东西,我刚才讲了我们战国时期的古玺文和同时期的钟鼎文结构就有很大的区别,我想一方面是形致上的不同,古玺是方的,而铜器一般是弧形的,主要是工匠对字体,结构形式上做了很细心的安排和变化,而到了汉印里面也是这样,汉印里面的书都是方正平整的,而那时的篆书都是那种带有些汉简味道的,值得提出得是,当时的私印,他里面就带有很强的装饰性的效果,我们看那个虫鸟篆,他就是一种变形的装饰感,可以说在当代社会也得到了一种很好的发挥,80年代,你看韩天衡的虫鸟篆,并不是说他的一出来就是这样一种效果,而是经过改造汉代的篆刻一定的琢磨才形成这种,就象我们大连的五届篆刻展,在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故在书法中我们最主要的是讲求自然,在篆刻中我们讲求的装饰意味往往成为一种最有表现力的手法。例如我将篆刻的大家如陈巨来,他的篆刻作品就是圆朱文,他不是简单的小篆的结构,他把那种小篆带有了装饰化,还有如黄士陵他那种用金文又不单是金文而也带有装饰意味的效果,到了当代的篆刻当中呢,更多的是这种印书的运用,结构啊,到了当代的篆刻中,包括虫鸟书,写意等等,我们看陈国斌的篆刻,他的传统的刀刻,字形的因素都消极了,有些印是作出来的,如可能用刷子,刀柄等磨出来的,有些是用印泥里撒写东西作出来的这样一种效果,但是他的这些所有技术都服从与他的装饰性效果,
再讲一些小的特征,那就是篆书字形的变化,明清的篆刻家已经有了,我就觉得当代的篆刻家对这种变化用的更多,一些字形的压扁扭曲,拉长倾斜的变化,这是一方面,另一个呢就是篆刻展览的举办,我们的印章刻出来可能就是小小的一个方块,如果放到作品中一定是很好看的,但我们现在的书法展还不允许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可能是放到展厅或美术馆,只是几方印,就要作成好看的形式。那么为了增加这样一种效果,就会做一些以外的工作,例如在印屏的制作上加入了很多篆刻家的创作成分,他的目的其实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把他做的好看点,这是我要讲的一个,现代的书法,我们在参加评审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作品,他们也有白朱的变化,也有刀法的变化,但是他们的印面是不完整的,这是我们发现的一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印章比书法作品能够有更好的发挥,那么篆刻是一方面,比如说这个篆刻他有消极意义也有图案意义,这个图案比如我们看汉代的瓦当,他这个花纹,文字啊,这八个瓦当刻出来你不能说他不是印章也不能说他没有美感,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做这样一种尝试,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时,我们还要将他与书法区别开来,他一旦变成这种精神道德时代的转换以后,他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未必要有汉字,文字的东西在里面,那么在书法界来讲,在书法里画一个图案就是美术,是不是,他跟篆刻的笔画不一样。
那么呢,这里讲当代篆刻的研究呢这几方面,在十年前就有了,那为什么对这个研究在九十年代初搞的比较好,到现在反而陷入低谷呢,我感觉就是因为从事篆刻的参与者整体素质下跌,如很多书法的学习者,篆刻的优秀人才,象我们在座的各位,能将主攻方向放在篆刻上的很少,你们可以看看我们北师大呀或者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学生毕业论文,很少有关于这个方面内容的,同样的我们有很多已经功成名就的书法家篆刻家,开始时可能把精力放在篆刻上,但中途一有什么影响就把精力放在书法上了,所以近年来我们篆刻方面的理论研究有所下滑,应该说呢我们的篆刻理论研究还是有了很大发展的,我刚才说了。十年前我和我的朋友没出来书,后来出了一本叫《书法学》,陈振濂在编的,后来我又去了新城啊,和一些人,专门去研究一个篆刻学的编选,当时写了有几十万字,后来那个书六年前就定下来了,后来一直没有出版,说是要修改或做的更完美,但是我就觉得这个书最好不要做修改,因为这本书里有的写篆书的创作原理,篆书的赏析原理,包括篆书史论的研究和一些刀法的研究等,而其实我们对篆刻方面并不缺少有分量的专著性的文章,例如黄敦的明清时期的篆刻史,印论,明清的印论本身就是一盘散沙,它依附于书论,依附与印论上,没有自己的系统,很显然是一盘散沙,那么黄敦先生就将他梳理出来,更早些象韩天衡对于中国艺学年表的归纳,包括他当时写的一些文章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这种对明清的篆刻的梳理对当时的理论界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无论是流派印章的梳理还是流派印论的一种研究都达到了很高,那么即便是篆刻技法方面的研究也到了一定的高度,最近我看中国美术学院他们在篆刻方面也出了很多,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他们那儿看看,即便是刘江关于吴昌硕篆刻方面的研究也不同于那种泛泛的研究而是侧重于刀法,章法的研究,我觉得这更有利于我们对他们篆书风格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对篆刻的传统的需求,我总是强调这样一个话题呢,可能就是如果你把精力放在篆刻上可能就更容易成功一些,为什么这样将讲的,我举个例子,就是我们去年的书法篆刻展呢,书法作品是三万件,篆刻作品三千件、入展作品是六百件,落选的作品是五百件,若获奖,那么如果我们是篆刻作品呢我们十分之一就可以参加了,但是书法就是五十分之一,这是一个方面,那么我们现在的女书法家相对男书法家来说,(当然也有写的不好的女书法家),但人家的要求就会低一些,但如果你是一个女篆刻家,别人的要求就会更低一点不是吗,所以说你花三个月时间去刻一个印章可能回比你花三个月去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更能取得成功,同样篆刻理论也是一样,我96年,当时做过一个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期间也参加过全国三,四,五,六届书展,也获得过一些奖,期间参加过评审…那么呢,我们也举办过一些篆刻理论大奖,收到稿件有120篇,而入选的有50多篇,同样一个书论大赛入选的只有40多篇,投了有六七百篇,所以说呢同样是做一篇学术性的论文,篆刻的可能性更大些,所以我觉得大家要明确自己创作的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加入到我们的篆刻队伍中来。
第三个呢我想说一些我们当代篆刻界的一些动态一些情况,说起当代我们还是离不开石开,王镛,韩天衡…不象书法,那些八十年代的书家放到现在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说明篆刻是我们的后起之秀,第二呢就是我们的篆刻展览,怎么样使我们的篆刻成为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呢,就是说怎样使观众能更好的发现你这个印章的美呢,也就是能使观众和作品形成更深层次的交流,我们这个小的印章不象书法作品那样一挂起来就能和观众形成最直接的交流,就像美术馆他不可能给你一个零距离的观赏空间。他不象书法,所以说这个印章他怎么样才能够在以观赏为中心的当代书法领域占有一定地位,要不断的去尝试。旧比如把一个印面复印放大十倍,尽管他还像一个印面但是里面的金石气已经没有了,而且最主要的他没有一种厚度感,印泥是非常重要的,你把章子刻出来印泥是非常有厚重感的。用放大镜看印刷品的效果和原作品中用印泥拓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厚重感是不一样的。印刷品没有了那种微妙的表现形式。原石不象书法,书法有节奏就像欣赏京剧一样,我只有会唱这个京剧,我才知道是个什么调什么腔,我要了解以后我会马上产生联想,我会深入的了解,书法也会象这种节奏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但是篆刻不一样,我们没有办法进入进去,篆刻的过程是一个修改的过程,他不是一个很直接的流畅的过程,他是一个修饰的过程,比如我们刻章时要先查篆书,洗印稿,要反写放石头,要刻,刻完以后还要修饰,修饰完了还要把他盖成印,很复杂,所以如何让观众进入我们的篆书也是值得我们篆书工作者思考的。第三个呢,就是这个印社的问题,你们师大的这个京师印社,就很好,我提倡搞写自己的小活动,比如别人不会刻印,让他盖个印还有兴趣,那么你们就多办些活动加强宣传和交流,我看到一些九十年代初的印社,他们在成立的时候也挺火热的,到最后都是昙花一现,他们成员在内部就只知道争官位大小,所以一个印社办的好坏最主要在于其活动内容的意义,而不在与排场的大小,或是跟从当地的书法组织后面,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个隐患――西泠印社,早些时候一到国外名气都是很好的,而现在他们的所谓社长、秘书长,都是一个很小的单位,没有自己的发言权,大前年,杭州市为了讲自己的品牌,把他给提了提,所以现在西泠印社的社委会,他们的主任都是什么杭州市宣传部副部长,所以他们现在也就象杭州市的文化部一样,组织的一些活动,慢慢有了好转,尤其是在社员的发展上,以前都是上海的浙江的,最近慢慢发展社员,更广泛了,所以我觉得大家如果真的对篆刻有兴趣的话不妨象他们那样,多做些活动,对他们印社举办的展览,以及全国篆刻展都要积极的去参加,不要放过这些机会,同时有什么书法展篆刻展最好能同时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