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常识 > 摄影入门知识

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应对与发展

就在新闻摄影界力行“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时候,近年又有了“读图时代”的说法。什么是读图时代?现有的资料还没有对它作出严格的定义。根据笔者的理解:读图时代一词,是从受众的角度来描述的,它没有揭示出传者、受众、社会的互动,也没有体现读图时代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等等。读图时代一词只是表明这样的现状:人们接受图片的载体大大增加,除了大众媒介外,移动电话、服装、汽车等众多产品都可能成为图片的载体;人们接触的图片种类不断增多,三维动画、视频录像、图片等等不一而足;此外,图片的数量大大增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图像以前所未有的蔓延之势,占据了人们接受信息总量中很大比例。在这图片的海洋中,新闻摄影有被“沉没”的趋势。
那么在读图时代,新闻摄影如何调整自身的理念,在图片的海洋中突出它的个性呢?

突出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

新闻摄影首先是新闻,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品种。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经过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判定,然后进行报道,通过媒介将新闻事实传递给受众。新闻摄影具备新闻所共有的基本素质,比如: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实性、客观性等等。

然而新闻摄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报道手段,说明它还有独具的特征。这种特征包含多个方面,比如现场性、瞬间性、直观性、时效性等等。与文字报道相比较而言,这些特性显然是新闻摄影的优越之处,但是与网络视频、电视新闻报道相比,除瞬间性外,新闻摄影的直观性、时效性、现场性却远远不及动态画面的效果。因此,以静态、瞬间的画面反映新闻事实才是新闻摄影独具的本质特征。

新闻摄影的瞬间性与摄影本身的特征有关系,因为摄影是时刻的凝固。新闻摄影是新闻事实中某一时刻的凝固,而网络视频、电视新闻报道却是一个时间流的呈现。新闻照片不仅仅是从时间中抽取了某一时刻,将这一时刻从其依附的时间流中分离出来,使照片成为新闻事件某一时刻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新闻摄影还具有从它记录的时刻向前向后延伸的能力,这正是布勒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基矗在第4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的《中国体操夺冠赛》(见《新闻战线》2002年第3期封三)是体育类单幅照片,画面表现了体操运动员空中动作的一个出色瞬间,贾国荣在拍摄时将角度、时机、焦点、构图等诸多因素把握得恰到好处,运动员入梦一般的表情与和谐的背景构成一幅瞬间佳作。这种静止的瞬间形象既凝聚着动作、事件的过去,又预示着事物的将来,虽然是刹那之间的情境或动作,但是表现了新闻事实的整体和精华。所以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总是善于捕捉新闻事实内部矛盾中最尖锐、最饱和的瞬间状态,鲜明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新闻传播中具有极大的优势。

假如认为新闻照片仅仅是在新闻传播上体现出了新闻价值,这种熟悉显然是不够的。作为瞬间造型与空间造型一体的新闻摄影,同样具有二维图像(包括绘画)方式的诸多审美形式元素,不同的拍摄者能动地把握这些形式元素就会在新闻照片中不断推陈出新,这也正是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

因此,新闻摄影提供的凝固的瞬间形象远比一闪即逝的动态图像能给人更深刻的印象。虽然电视新闻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冲击,但是新闻摄影没有被电视新闻取代,仍然顽强地占据着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席之地并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从新闻摄影的这种历程中可以看出,只有突出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新闻图片才会从读图时代的“图”中凸现出来。

发挥新闻摄影的跨媒介性

在一个多种媒体竞相发展的时代,新闻摄影自身作为一种报道手段就必须考虑到跨媒介性传播。

然而新闻摄影从诞生起就与报纸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19世纪末,西方报纸上的新闻照片非常少,仅仅作为版面的点缀或者是插图。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摄影、印刷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人们对新闻摄影的熟悉还不够深入。1904年,率先以新闻照片报道为主要内容的英国《每日镜报》获得巨大成功,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报道出现,新闻摄影地位进一步提高。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纸兴起,以新闻图片报道为主的《生活》等杂志创刊,以及一大批闻名的新闻摄影家如罗伯特·卡帕等的出现,使新闻摄影进入全盛时代。可以说,新闻摄影的命运与报纸媒体密切相连。

在我国,新闻摄影与报纸媒体的紧密关系更为明显。各报社的摄影记者、通讯员和摄影爱好者组成了新闻摄影队伍,报社摄影记者队伍是新闻摄影的主力军;从新闻摄影的发布媒介上看,目前报纸是新闻图片的最大用户;在新闻图片的运转体制上,我国几乎还没有独立于报社与通讯社之外的新闻摄影图片社;在新闻摄影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指导方针也仅局限于报纸媒体。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凡是科技的进步,各种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各显神通,发挥新闻摄影的跨媒介传播已是新闻摄影在读图时代的必然选择。在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中,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新浪网推出的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的图片,点击率以百万次计;电视媒体关于反恐战争的报道受到技术和其它因素的限制而经常使用摄影记者拍摄的现场照片;许多提供深度报道的周刊开始大量采用新闻图片;一些以新闻摄影图片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也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这些都为新闻摄影的跨媒介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

因为新闻摄影只是一种报道手段,在早期媒介单一时期它必须通过报纸媒介将报道内容加以传播。然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摄影技术非凡是数码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新闻摄影跨媒介传播成为可能,新闻摄影作品可以通过电视机、电脑、移动电话等实现同步传播。就像文字报道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并形成新的网络语言一样,新闻摄影只从属于报纸媒介的观点会逐步改变,新闻摄影报道适用于所有的视觉传播媒介。

体现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于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新闻摄影作为一种重要媒介报道手段,体现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新闻摄影在读图时代理念转变的要害之一。

在新闻摄影报道视角上,需要记者更多地平视被摄者和他们的生活,与被摄者之间专心灵去交流。目前,许多摄影记者习惯用“广角镜头”或者“长焦镜头”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前者对社会生活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把握,站在高处俯视事件,后者只是关注非凡人物或非凡事件。各种视角都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一种方式,本无可厚非,但从人文的视野来看,有的摄影记者缺乏一种用“标准镜头”式的眼光来平视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对它给予高解像力的关注。徐永辉拍摄的《一户农家50年》之所以产生较大反响,是因为它通过一户普通农家50年的沧桑巨变,折射了新中国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农民半个世纪历史的缩影。无独有偶,王瑶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组照金奖的作品《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并没有关注当红明星,讲述的是舞蹈家陈爱莲60岁重返舞台这件并不重大的事情,但拍摄者通过融入陈爱莲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挖掘出人物性格和命运这样大的主题。

除报道视角的影响外,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摄影记者的技术、器材、理论知识或对拍摄对象理解的偏差都会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今年“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打捞出水的新闻照片很有现场感,画面中持续工作多日的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好不轻易被打捞出来,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这是现场实情,但是许多读者批评媒体和记者缺少人文精神,认为这个画面对死难者亲人是一个刺激,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和记者也应该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在有关灾难、疾病的报道中,有的摄影记者以超广角镜头拍摄因血吸虫病畸变的大肚子,使画面极度夸张;还有的记者在报道灾难中的伤员情况时,照片中的惨状令人不忍卒读。摄影记者在拍摄这些照片时不仅拍摄技巧不当,而且对拍摄对象的诠释出现偏差,同时照片也会对读者形成心理影响以至伤害。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拍摄者以平等的心态来关注受众和研究受众的需求,也是新闻摄影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比如在新闻摄影报道上一直存在抓拍和摆拍的争论,事实上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很轻易得到答案,受众需要的新闻摄影就是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历史活动忠实的报道或者说是图像化的再现,拍摄者没有理由不把真实的图像呈现给受众。

当然,摄影记者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体现在报道视角上,在报道的策划、题材的选择、画面的处理、编排过程等等每一个细节上,都会体现出对受众的理解和对人本身的尊重。在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记者人文关怀理念的转变,就会为营造一个平衡、健康的媒介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5/12/2019-09-17/8667.html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