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我国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梳装整容的实用品,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各朝各代均有制作,直到水银镜出现后,逐渐停止了制作。
铜镜之所以被人们喜爱,因它不但光面能照影,而背面的构思主题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古代铜镜上有的纹饰寓意与配置,至今仍有许多不为人所能理解的谜,如战国山字纹镜,汉代的规矩纹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海兽葡萄镜还被中外的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故宫博物院内藏有一块海马葡萄镜。其直径为12.1厘米,厚0.9厘米,重580克。镜呈圆形,高沿,背面中为异兽钮。钮的周围分内外两轮区,其间有一周凸棱相隔,四周饰姿态相同,4只海马侧伏于地,海马周围是枝条错缠连的葡萄纹,枝叶上有雀鸟飞落,千姿百态。纹饰全部为浮雕式,此镜古朴典雅,图案奇特逼真,制作精良。
唐代马的艺术形象十分丰富,铜镜上的海马是“似马非马”的怪兽形象,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受了汉代“天马”神话传说的影响。
这类铜镜在宋代的《博古图录》上称“海马葡萄镜”。但在清代的《西清古鉴》上则称之为“海兽葡萄镜”。另外还有的称为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瑞兽葡萄镜等名。但“海马”、“海兽”名称的使用还是较为普遍。
“海马”、“海兽”的称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释,究竟为何种动物,迄今也没有一致的看法。早年德国有位学者认为“海马”是古代伊朗与祭祀有关的一种植物Haoma,东传后讹变为“海马”。还有人认为“海马”是海外的马。据传中国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骢”,则有的学者认为“海马”便是这种“青海之马”的简称。显然,这些是人们的推测。清代人注意了铜镜上的兽“似马非马”,故称之为“海兽”。
关于兽与葡萄的组合,有学者认为它来源于古代的波斯、拜占廷或希腊、罗马。其实,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我国就开始了葡萄的种植,在当时的丝织品上也有了葡萄的纹饰。唐代的繁荣发展,在铜镜上饰葡萄纹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瑞兽纹饰在中国也早有传说,六朝、隋、唐初的铜镜上极为盛行。但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传来了一些艺术风格的影响等。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古代艺术家、工匠们很容易在制镜时与传统的中西艺术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纹样。这一点也是希腊、罗马、波斯等艺术风格和我国瑞兽葡萄镜区别的原因所在。
铜镜的使用方法与现代的玻璃镜相同,既可做架放于桌案上,也可以钮内系绳悬于壁上。中国唐代铜镜常被作为礼品赠送,因此,镜背面多为“吉祥”图案。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青,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葡萄纹镜在唐代的铜镜中不论质量与数量都居首位。
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代的武则天时期,多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兽钮,主题纹饰大多分内外二区,由瑞兽禽鸟和葡萄枝蔓组成,柔长的枝条,舒展的花叶,丰硕的果实与生动活泼的瑞兽、纷飞的禽鸟构成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而且由于采用浮雕技法,画面高低起伏,立体感极强。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