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歧異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在我們遊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麼呢?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註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無不叫做「篆刻」,璽印的製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就叫「摹印篆」。新莽定六書時稱之'「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