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篆刻基础知识

拓展篆刻字法的空间

长期以来,印人在字法上一直以《六书》、《说文解字》为准绳和归依,恪守着甲骨与甲骨、金文与金文、小篆与小篆之间的用篆搭配原则,像古人做诗一样字字必有出处,其结果是将先贤古圣的活水变成了“一潭绝望的死水”,严重地桎梏了篆刻的多元化的健康发展。尼采说:“凡天才死处,必有法典堆积之所在。”时至今日,仍有人固守此法甚至于以此做为衡量他人作品的一个尺度。说到底,这些规则的核心所在也无非是强调篆刻作品中字法的统一性问题。字法的统一有形似的统一与神似的统一。齐白石老人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似与不似之间正是篆刻字法的总体精神的和谐与统一。
其实,殷商的甲骨与两周的金文其遗留下来的文字都不多,且有不少是死亡之字和难以辨识之字,这对于书法篆刻创作来说都是一种限制,书法创作中最方便最常见的是就其有限的字数而集联,谁都很难用甲骨文或金文去创作一幅白居易的《长恨歌》;篆刻也是如此,集字或伤之于文理,或失之于文采,不利于将拟好的文句用恰当的大篆字法表现出来。但是搞艺术的“贵能深造求其通。”我们在以甲骨文为基调时,不妨个别字用金文“补阙”,以金文为基调时不妨用甲骨文或小篆“补阙”,只要整体产生和谐美与共融美即可。
我想,在篆刻字法的选择上,我们不必拘泥于大篆或小篆,古人留给我们的不可胜数的篆字都可以为我所用。黄士陵借用古铜镜文字创作的《寿如金石佳且好兮》一印不是成为篆刻美学的经典之作吗?因此,不论是鸟虫、封泥,还是碗底文字或道教印、西夏印、花压印等,这些都是我们理性提炼和运用的宝贵资料。经典的东西毕竟是好的东西,但不是唯一的东西,我们不宜采取动不动就拿经典或古人来说事儿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这样容易把原来的“宽路”挤成“窄路”。当翁方纲问刘镛哪一笔是古人的,刘镛反问其哪一笔是自己的时候,这两位大书家艺品的高低已经是泾渭分明了。
对于篆刻的字法,我们应该在不违背篆刻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在以篆书为主格调的基础上,还要以更高、更深、更远的目光去进一步拓展字法的应用空间,以适于时代的发展需求。
既然是印从书出,那么五体书法的入印必将是大势所趋,以此呈现出“古不乖时”的多元化的丰富的创造性与美学感观。
在一幅(方)作品中,诸体共融与相生的佳构古亦有之,如书法中颜真卿的《裴将军诗》楷草相兼,气象沉雄而博大;道教印堪称有史以来第一个以草书入印的(《青帝青童之印》图1),其作品或草篆相融,或楷篆并用(《太上老君敕令》图2),可谓众美共生,层出不穷,鲜活而奇美。只不过这些字法的应用特色往往被我们忽略了而已。诸体兼用的标准在于兼善,是在艺术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调动下找到诸体间的契合点与生发点,以此进行“共融”,最终使整个印作达到“共荣”,否则将变成餐桌上的“大拼盘”了。
为此,我曾略拟道教印之意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龙江兵团印》(图3)属于草篆兼用风格的,“龙”字为草书,其他字有符文篆法的神韵,但被我改造后增强了可识性与视觉冲击力;《阿弥陀佛》(图4)一印属于草、楷相融的艺术风格。此印居中的“弥”、“陀”两字楷法化,而左右对称式的“阿”、“佛”二字用狂草的笔意篆之,以求得一真一草、一工一写、一正一奇、一静一动阴阳之理。当然,这些尝试之作还不完善,希望同道们多提宝贵意见。
总之,对篆刻字法空间的拓展,我们既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而且还要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这与武术略有相似之处,不论你的武功招式如何,重要的是否在实战时管用,这也许就是篆刻艺术发展的硬道理吧。泥古人之迹易于沦为印奴,师古人之心方能所有创造。当然,再合理的字法也需要其他的篆刻要素相配合。不过,字法的得当与否确实是我们在创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4/9/2019-09-18/24409.html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