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石之冠—田黄石
李元茂
田黄石是我国印石中最珍贵者,素有“软宝石”之称,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总共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中出产。田黄石之名是由于其色相普遍泛黄色,且产在田里,故称之。就石质而言,其有着它石所无法相比的妙用,观者可通过直观与感悟能明显感觉到其有温润凝腻、宝气灿烂的意味存在。因其产于田中,无脉可寻,采掘极难,多为当地农民掘田偶然发现,产量极低,故稀有而见珍,且历数百年挖掘迄今殆尽。旧日的田黄石印能流传至今者,洵为稀世珍品,进入收藏机构。流散民间的,皆被藏家所珍藏。正因为其有如此的宝气和高昴的经济价值,且殆绝于世,不法石贾才动脑筋或以他石假冒、或挖空心思作伪田黄石出售,以达到谋利的目的。笔者在各城市的印石商摊上,包括一年两度的广交会上,就见过不少的假冒田黄石,为使初接触田黄石的人充实一些鉴别田黄石的知识,笔者特写此文。将田黄石的历史背景、价值、妙处、开采、产量、鉴定及假冒等作一简介。
一、田黄石的兴盛背景与价值
在明朝田黄石被称为“黄石”,未被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至明末才引起当地名流的注意。据施鸿宝《闽杂记》记载:“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憨公见而赏之,遂著于时。”田黄石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身价陡增是进入清朝的事。
自清朝统治者入关,复灭了明王朝以后, 建立了清朝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清政府一方面镇压反清力量,另一面大力恢复经济,并在全国采取了继承汉文化为特征的一系列统治措施。利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历史人物、各地有文化背景的物产,与上天联系起来,与朝廷统治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统治人心的目的。田黄石就是在这种政治措施逐步完善的形势下交上了好运,被尊为“石帝”、“石中王”的。乾隆皇帝梦见玉皇大帝赐他田黄石,并赐书“福、寿、田”三字,元旦以田黄祭天的故事,在文人达贵中流为美谈。以福建寿山所产的田黄石,喻上天所赐“多福多寿,王土广袤”,意味着大清江山为上天所赐,以宣扬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全国臣民必须忠于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意识。为此,乾隆皇帝大量收藏田黄石,多用田黄石治以印章。有名的“三希堂”、“长春书屋”印和以一块田黄石镌成的“惟一精惟”白文方印、“乐天”朱文圆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的三连章都是乾隆皇帝以田黄石制的印章,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样一来,朝野上下竟相购以田黄石制印,以炫身份,或为祈福、祈寿、祈田(田喻土地、喻产业)而收藏田黄石。或以田黄石制印。为此,田黄石的身价,一发而不可收拾。有郑洛英《无题》诗可证:“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田黄在乾隆时被尊为“石帝”之后,在当时虽以重计价,但只是与黄金等值,所谓“一两田黄一两金”。不久即“易金数倍”。后来,由于需大于供,便“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了。至清末,普通田黄价稳定在“三倍黄金”的价上。由于清代末已遍挖一百余年,今石农挖之数月而不得一石。旧日石农偶而寻得,亦被人购运国外,故其价格已无法以黄金而计。数年前,笔者见朵云轩在日本东京分店之石章价目表,其中有一方不定形无皮田黄,印面为1.4×0.9、高为6.2厘米,重量约27克左右,定价为2720000日元,近国际黄金价的百倍,由此可知田黄在日本的习惯价格,此为不定形印,若是方印,则不可估量。在1999年6月福州市举办的“精品拍卖会”上一块500克左右的不定形田黄起叫价2100万元人民币,合国际黄金价的600倍。这个喊价,创下了国内田黄价格史上的最高记录。至于此价是否合理或能否成交,并不重要也不在这里探讨,重要的是更加说明了“今则田黄久绝,黄金有价,田黄可以无价矣。”但是在目前,一些材小的田石和山边所产的田石,还未引起人们注意,虽或质地稍差,仍属田黄家族,价格也是偏低的,可购作印,还可增值。
二、 田黄石鉴定的微观标准
田黄石的鉴定要建立在全面认识和掌握真田石知识的基础上。要在弄清田黄石的产地和地段所产田石的基本特征外,还要对田黄石的色相特征逐一掌握。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逐步建立起鉴定各种田石的微观标准系列。作为在鉴定田石中对各种田石的分析、比较、认证的标准。
田黄石的生产现状
在福州市北郊的寿山村,可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清流,它就是从村南面的高山山麓溪口流出的坑头溪,此溪经过五、六百米和从高山西侧流下的大段溪汇合而称为寿山溪。沿溪而下,从寿山村内外洋绕过,又与发源于旗山的大洋溪交汇,经过廻龙、双溪、带下及结门潭(四者均为地名)后缓缓流入连江县境内。就产田石而言,在这“从坑头发源地到下游的结门潭,总长大约七、八公里。数百年来,就在这溪旁或宽或窄、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中曾产过不少珍贵的田黄宝石”①。这只是说过去的事,经过人们数百年的挖掘,在民国时期就有“久不产石”的传闻。我国改革开放后,寿山村民为“寻宝”又掀起了二十年的扫尾挖掘,在这二十年的挖掘中,可以说是把所有能挖到的田土又重翻数遍。有时是全村男女老幼齐出动,不分昼夜的挖掘。目前现状是:除中坂地段的二亩四分地,由当地政府用石砌起加以保护禁止再挖外,其它田中就连小指头大小的“田黄仔”也遍挖殆尽。当地石农仍在不停地挖掘,他们将挖掘地段扩展到上坂的山边,偶尔能挖到质差的小块田石。
田黄石的地质成份
田黄石的矿物成份,目前地矿学界认为是由高岭石族矿物组成,其中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还含有石英、黄铁矿、辉锑矿等。它与寿山石的矿物成份基本相同,是由寿山石“进化”而成。它的成因,目前学术界的共识属寿山村南面矿系的原生寿山石因受长期的风雨剥蚀,自矿床分离散落于山坡下,经溪水冲刷搬运至溪旁及附近,逐渐被砂土层复盖,在田中沉积下来,埋藏于田底,形成了“冲积型寿山石砂矿藏②”。该砂矿受周围土壤、水份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表生作用下,辉锑矿便会转化为锑的氧化物。这种锑的氧化物和氧化铁在田底地下水的作用下,对地开石浸润,使地开石集合体染色。使其颜色往往显得外浓而向内渐淡。质地变得格外温润凝腻,或在表面产生了石皮,肌理出现了隐约有致的萝卜纹,红格纹等特徵,仿佛能散发出光彩。这些田黄石的化学成份,生成的原因,以及它的萝卜纹、石皮、格纹等特征,都是田石鉴赏者普遍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田黄石的地段特征
过去,人们习惯将产田石的沿溪水田分为上、中、下、碓下等四个地段,俗称以“坂”。前人将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的大段以上的所产称为“上坂田”,大段到大洋溪交汇处这一段所产称为“中坂田”,此后至碓下所产称为“下坂田”,从碓下到结门潭所产称为“碓下坂田”。另外将善伯山下所产者称为“九手田”,溪管所附近所产者称为“溪管田”等。近年来寿山石农根据近二十年来所产田黄质地和生意需要又习惯地将中坂、下坂合称中坂,碓下坂称下坂;坑头溪出口附近所产称为“坑头田”。由上游滚动下移之石,称为“搁溜田”或“滑溜田”。
上坂田、以色泽略浅、质地偏嫩者为多。也产如鹿目类的杂田和白田、乌雅皮田等。
中坂田、大多色质俱佳,曾多产色浓而质嫩的标准田黄。亦产白田及乌鸦皮田。
下坂田、多产桐油地田或黑田且多通灵,该地所产田石常含细黑点。
碓下坂田、石质灵而多硬黝、乾裂偶带青皮;黄而红褐,外层色浓至里趋淡、萝卜纹明显、细密而稍直且多有虱卵状小白点。另有无皮、无纹、质嫩,少裂格而通灵度稍逊之石,也有虱卵状小白点。
溪管田、在中板溪管屋附近的溪底出土的田石,因久蕴水中,石质倍加莹澈。
搁溜田、为沿溪滚动下移之石,故在溪田表层可偶得,亦称“滑溜田”。或色泛绿灰,偶有黄皮,肌里伴有黑砂钉与小白点,或如染酱油,或无纹或有特别细密的丝状纹。
九手田、产碓下坂至善伯山脚一带的寿山溪深层砂土中,量少难掘。以倒九道手方能运到地面而得名。或无纹或纹细如丝,皮多稀薄,色或淡黄色而泛白,或褐红色。呈微通灵状,偶白点或黑钉。
硬田、各坂所产肌质坚硬而粗劣的田黄,皮泛微绿,质如鹿目皮,肌理或无纹,或纹路粗杂,通灵度差且含硕砂。质略好者类于杂田。然而以硬田制作印章者,因属田石家族,仍不失庄重品格,乃无山石火气的“皇家”风度所致。
坑头田、掘性坑头石中的优秀者俗称坑头田,是蕴藏在泥土中的独石,其温润度亮度与田石无异,细度极近田黄,由于酸化较透,面目极似下坂田黄。石质比较结脆,萝卜纹略显齐直,呈水流纹状,或牛毛纹状,其价值“价值与三坂田等同⒀”目前多以田黄石出售。
田黄石色相特征
田黄石的色泽普遍泛黄色,无论是白田、红田、黑田、绿田、银裹金、乌鸦皮等,虽色泽各异,但骨子里均带黄味,这是田石泛称田黄的一个重要原因。田黄的各种称谓是在产地、色泽基础上的称谓。色相上的区分也是质量上的区分。
橘皮红田、色如红橘皮,即橘皮黄之最浓者,色艳似红,黄中泛红。产三坂田,鲜艳通明,萝卜纹细致入化,但多“材积不盈两③”,极稀罕,故为田石极品。
煨红田、表皮的一部份为枣红色或带黑皮及黑斑,产于上、中坂田中,为田父烧草积肥使土中小田黄受高热而成。多材小、坚硬、乾涩、纹不显而不为藏家所重,但也有少数刻巧色薄意,也倍感可爱。
橘皮黄田、色近橘皮红,略泛黄色。三坂田均产,以色泽取名,或有皮,或无皮,多有细密的萝卜纹,质嫩色浓,凝灵润洁,鲜艳通明之标准田黄。
黄金黄田、如橘子临熟之皮色,黄中带赤,明快灿烂。产三坂,或无皮,萝卜纹细密隐现。有作印章者,可显富贵而雍荣,具敌国之派,为田黄之上品。
枇杷黄田、如枇杷色,浓者,较之黄金黄略带赭意,似桔皮黄,色浅者稍淡,三坂田均产。或无皮,萝卜纹细密有致,为气度典雅之标准田黄。乾隆御书玺多用此制。
桂花黄田、色如桂花,或浅枇把黄而泛粉色,虽淡而娇艳。三坂田均产,产碓下坂为多。或无皮,萝卜纹或隐或现。旧日大家闺秀用印多喜以为之。
鸡油黄田、如鸡腹中之块状鸡油者,三坂田均产,以色质取名,灵腻而细嫩、石皮与萝卜纹如桂花田。制为印章,有隐现富贵之感。
熟栗黄田、色如熟栗,三坂田均产,以制印章,庄重大雅,不失文豪气派。吴昌硕“一月安东令”印,即以此田为之。
肥皂黄田、色如黄肥皂,较熟栗黄淡而腻。三坂田均产,或皮略厚,或有杂质,通灵度略差,可列为田黄中下品,差者俗称杂田,旧日文人多以为印,价廉而不失品格。
糖粿黄田、色泽黯褐而质如鹿目,三坂田均产,多不通灵,多无皮、无纹或不显。以之作印章,甚为大方,不失田黄韵味,价廉而能以别尊卑。
蜜蜡黄田、色如蜂蜡,三坂田均产。较之鸡油黄滞结,因产量少未见之,旧日曾见一小印,见之愕然,不知其名,主人告之为“蜜蜡印”,索观之,果为蜜蜡黄田。
蕃薯黄田、色近蕃薯,三坂田均产,质燥凝,多无纹,不通灵。上等者可列为田黄中下品,差者为杂田。为印者甚多,也倍觉可爱。
白田、白色田石,以上品者,色近羊脂玉,又似坑头白水晶而泛黄、泛红。多产上、中坂田。有格,似血缕,萝卜纹细致而鲜明。差者色白而浑浊,有白皮深入肌理。此田稀有为贵,旧日以此田为印章者多高官达贵,以显纯洁、清廉,多不注目,行家见之惊然。
金裹银田、白田有黄皮者,极罕见。多产上、中坂田,甚名贵。
黑田、黑色田石。或黑中泛赭,或黑中带灰,带灰常有黄皮肌质较其它田石粗,萝卜纹或粗而显,或细而密,产于三坂田,在铁头岭一带水田中居多。以此治印多庄重,政法界人士多喜之。
绿田、浅青绿色,肌质细腻而透明,萝卜纹细密而有条理,旧日通常将其列为黑田之中,但极罕见。近年偶见有善伯山下九手田一带砂土中有出土,但多干裂。
乌鸦皮田、又称“蛤蟆皮田”,为田黄、白田外裹黑皮者,皮微透,略带绿灰,或青绿色,肌理多伴小黑钉,多产于下坂一带。制作印章以不定形闲章为好。
银裹金田、以外白内黄两种色组成的田石,色泽明快淡雅,质纯净而细嫩,萝卜纹细密隐约,一般材积较小,制印多作不定形之闲章。
三、田黄石鉴定的辨伪体系
田黄石的辨伪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本来就是它坑之石来冒充田黄石;另一种是以它石经过人为的作造,如染色、做皮、凿形、镶嵌等手段伪造或真假掺半的假田黄石。
对于它坑之石的冒充,主要是界定是田坑石还是它坑之石的是与非的问题。首先须要认识它坑之石,进一步建立接近田坑石的其它掘性石的概念系列。
近似田黄石之石
掘性坑头石:产于坑头溪口附近的砂土中的掘性坑头石,是一种未成熟的田石,外形棱角突出、多无皮、酸化层薄,色外黄而内淡,灯照之泛白色,若如解石为方印材,如同水坑石然。无萝卜纹或似棉花团状纹,山石气重且含砂砾者。该石因无地热养之,缺少氧化作用,温润度自然也差,不能作为田石价而购之。
掘性高山石:该石为掘于砂土中的高山石,俗称鲎箕田。分有二种,一为淡枇杷黄,多为民国二年产,一为熟栗黄,前者光泽似田,后者色相似田。外有淡黄色的薄皮层,因山地干燥表皮的铁质酸化程度无法与田石相比,质地大多腻而通明,但松软温润度远不及田黄,亮丽度亦差,无宝气溢出感,萝卜纹呈粽粒状,但田黄的粽粒状比较溶化,掘高山的粽粒却呈未溶化状,且粗而显露,如橘囊纹。偶有绵砂或红点。“色泽外表一层似田石,内则泛白,有红格,色鲜如血缕④”,且干燥,又时伴有原矿产的岩层色格,不若田石红格,多显褐黄或赭黄色,且较沉稳而湿润。远不及田黄的收藏价值。
鹿目格:当地人俗称鹿目田,产于寿山都陵坑附近的砂土中,距尼姑寮不远。为块状独石,比重大。多色暗如桐油黄,少数也有灰、黑、白者,肌理通常皆浑浊不透,质粗而干涩。常裹黄皮,多薄,亦有带乳白色皮者,不透明。皮下的带霜红粉状色晕,且多含砂钉。裂格多为纵横交错之大格,也有材大而无格的。唯质温、润可混田石。也有一些鹿目格间有萝卜纹,但为牛毛状纹,与田石各种萝卜纹都不似,不难辨。藏家购买鹿目保值者,多与雕工联系起来,如有林清卿,周宝庭,林文举等名师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将比值于中等田黄。
碓下黄石:碓下黄石当地石农为商业的需要,多称其为碓下坂田。它确实产于碓下地段,但是它是一种不甚透明、质硬而涩的石材,无皮,无萝卜纹,亦无裂格,质色如糖 粿 黄田,比重在2.9以上,在手中有死沉之感,肌质中含有虱卵状白泡点。价值不及鹿目格石。
掘性都成坑:掘性都成生于土中,亦有萝卜纹,石贾每用以充下坂田黄,有的黄金黄都成偶有红格,质地细腻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近似田石。分辨这类石材时,一是看温润度,掘性都成温润度差于田黄。二是看纹路,掘性都成之纹为曲而细之水流状、绵絮状纹,与萝卜纹不同。掘性都成皮黄心淡,有的泛灰色,不若田黄质里泛红。掘性都成的特点是山石气重,质结而坚,肌理多杂而不纯,时有细小的白杂点,不难分辨。
贴岩都成坑:贴岩都成坑其贴岩石的一面极凝灵润泽,但温润及凝腻度不够,局部有疏网状萝卜纹,由于其处于贴岩,仅一面凝灵似田石,渐向里色泽渐浑。不难辩认。但以都成坑论价,高于鹿目格,与中等田石相似。
蛇匏:蛇匏为近似掘性都成的独石,一般肌理呈灰白色,似白田,但通灵度差,质地多不纯,含有杂色渣点,或白砂点,山石气重,比重大于白田,其里泛灰白,不难辨认。
贴石黄高山:四十年代产者甚佳。该石亦如贴岩都成坑然,贴石一面较凝灵,色栗黄而明朗,似田石,深入一、二公分则近米糠黄,无萝卜纹,背面反而有萝卜纹,但颜色不一,是其破绽,一见即知。
芦荫:芦荫为掘性独石,酷似田黄,但色泽灰暗,质地燥结而微坚。
溪蛋:溪蛋产月洋溪中,外观略似田石,无皮,无红格,无萝卜纹,质地属芙蓉石性,其里泛白。与田石有明显区别,不难辨认。
善伯洞:善伯洞本为矿洞名称,有部份结晶体,温润通灵,似田黄冻,故有以将其加工雕刻后冒充田黄石者,该石无石皮,属山石,致细观察,肌里多含金属细砂点及粉白色浑点,俗称“花生糕”不难辨认。
牛旦黄:牛旦黄俗称牛旦田,块状。主要产旗山南麓的溪底及田地土中,质地略明润,但粗糙,外裹黄色或黑色的石皮,这点略似田石。肌里无萝卜纹,不通灵,隐有细白点,比重大,易辨识。
水坑黄冻:如枇杷黄田,质地通灵,易与上坂田黄相混,鉴别的主要根据是黄冻无石皮,色泽表里一致。温润度逊之。细辨即知。
老坑黄高山石:在老坑高山有栗黄色者,亦有纹,但与萝卜纹不似,较松而宽。久经油浸,亦润。但质松而粗。凝、润、腻不够,多比较皆知。
白水黄:白水黄为高山石,质硬不通透,有的白水黄有黑皮者,肌里也有层纹,却不似萝卜纹,有碎裂纹,却不似格纹。当地石贾骗极外行人用之,极易辨。
白高山冻:多有冒充白田者。白高山冻有的有萝卜纹,多作粽粒状,或水流纹状,质松,乏温、腻结,可辨。
民国二年白高山石:多染色冒充。该石有萝卜纹者,极似田石之不规则网状纹。但常有不透明之硬块,质坚。同时缺温润、腻度。易辨。
太极头石:该石质晶莹透澈,并有类似萝卜纹状的纹路,往往以之假冒。但山石重,易辨。
高山荔枝冻:荔枝有萝卜纹,将白荔枝染色,然坚脆,温、凝、腻度不够,前些年在广交会上见有冒充田黄者,售数万元一条。但荔枝冻本身已为名贵石种,今已绝产,价值昂贵,现已不见以此冒充者了。
高山牛角冻:过去多冒充黑田。牛角冻本属水坑石,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偶然肌里有格,也有水流状的萝卜纹,较密而直,黑田的萝卜纹弯曲而较松。质乏温、润、腻度,细审之也不难辨认。牛角冻现已绝产,价值不亚于黑田。
连江黄:连江黄产寿山东北部之金山顶,外地人称干黄,连江人及青田人称山黄,色黄质硬多裂,肌里显现有直纹,不通透。清时便有北京商贾常赝田黄石贩售。其属脉状矿石,无砂矿共有特征,石质存在根本差别。易辨。
金狮峰独石:该石产于金狮峰,有黑色裹皮,较之田石的乌雅皮更加乌黑、厚密、无萝卜纹,不通透,质地粗糙干涩,山石气重,易于辨识。
房山石:产于北京城西之房山,以冒田黄石。质松,无纹,乏温、润、腻度,易辨认。
黄色朝鲜石:近二十余年以该石冒充者不少,多在台湾、香港市场,近见在广州、北京出现。该石细嫩,而凝润,半透明,色艳而迷人。朝鲜有网状萝卜纹,也有牛毛纹者作平行状,即一方印章者两面有平行纹,另两面则无纹,也不似田石的萝卜纹。易辨识。
青海富矿石:近年来多以青海富矿石冒充者不少,富矿石为黄色的软石,色艳迷人,但较薄,不到二厘米厚,两面为平面,夹有白石皮,一般雕高浮雕,硬度约在1.5度,用指甲能划动。
巴林黄石:近年多以雕为印章及小摆件假冒田黄出售,有的在表面上做了石皮,蒙蔽完全不懂者。温润度与灵洁度均不及,易辨别。
以上列举假冒田石者二十几种,尚未能囊列所有冒充技俩,大抵以高山石类冒充者为多。半真半假不在其例。只要将石质弄清,即不难辨。
田黄石的人为造假
指以它山之石经过人为染色、做皮、凿形、镶嵌等造假手段作造的所谓田黄石,或以真田石镶嵌等手段伪造或真假掺半的假田黄石。有时是数种手法混合做假。
染色、用白高山石、白太极头等石,借其有萝卜纹状的纹路,故再染色假冒田黄石骗人。过去有以北京房山石、民国二高山用黄连或藤黄水煮之,能似桂花黄田;但染色终不能如真田石自然,易辨。
做皮、将找好的近似田石的石坯打磨成自然椭圆形,再用胶水或树脂调入石粉一类的粉末,待干后再雕刻薄意以冒田黄雕件。
凿形、过去多类似田石的石种凿成自然椭圆状,凿造成麻点后再经砂中翻滚、蒸煮,再上色沾土后以冒充无皮田黄石坯出售。
镶嵌、在类似田石的石坯上的某一突出部位镶嵌一小片真田黄石,然后雕出薄意或高浮雕,有时与做旧一起进行,将接口掩饰起来。不注意者易被蒙蔽。有时在类似田石的印章的底部镶上一片真田石,即使印章表面纹路不明显,但看底部却不怀疑而使上当。
浇铸、近年多用树脂一类的化合材料浇铸成自然形再加雕刻打磨而成。多雕卧佛、观音等,用手拭之无石感,易辨。
福寿田、近年福州的有关地质部门为做科研拭验,用科学方法能将石材的分子结构改变,使接近田黄石。质地酷似,温润度不能解决,观察多了也能辨出。
四 、田黄石鉴定的综合概念
田黄石鉴定的综合概念,有类于书画鉴定中的“望气法”,有时是用语言说不清楚的,其实它是在建立对真田石与它山之石认识的微观标准和辨伪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多年的积淀,逐步建立起来的宏观综合概念体系。
田黄石“质”与“相”的关系
鉴定田黄石的宏观综合概念体系,首先是明了田黄石的质性因素。是田黄石守恒而不变内因,也是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的质性。相性因素具有可变性,是在本质因素的作用下显现给人们的一种表相,不是一层不变的,在质性因素起作用时,显相因素可起印证作用。
田石作为宇宙中的一种物质,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了数百万年,其质性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它的本质规律,这就是田黄石的质性。这种质性是一种不可见的非线性的高级物质构成,不是能以现代科学仪器所能测到的可见物质。如同人的经络,是以任何仪器也测不到,而客观存在的光导系统是同一道理。但是这种高物质却能作用物体分子的运动,郭柏苍《闽产录异》所云:“在北京的隆冬季节,印泥常常冻结,如果把田黄石立于其上就可立即解冻。”又云:“盖地气挟土力所结者,故隆冬不泐”即有此意。还有人说,长期服用田黄石粉末,可以延年益寿⑤”。正是由于它这种高物质作用人体,使人体细胞发生变化的原因。另外,还有更深一层的不为显学所能解释清楚的功能,笔者正在研究,兹不多叙。总之,如不从它的质性去把握而是将由质性反映出来的外表特徵去鉴定,往往会自生干扰因素。如将田黄的共同特征:呈卵形的块状独石为鉴定田石的入手依据,则只限于原石与随形雕件。若经加工为印章之后,这一特征业已破坏,将无据可依。如将田黄的所谓三大特征:石皮、萝卜纹、红筋作为鉴定田石的重要依据,则只能作为鉴定部份好田黄的重要依据,如作为鉴定一切田石的依据,必出差错。因为有的田石,这些特征并不明显,亦使无据可依。如将田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状作为鉴定依据,但有的浓度高的田石都呈不透明状。可见这些显相因素,都具有可变性,只能是辅助因素,在主要因素起作用时,它将起推波助澜作用。在鉴定田石明是非、辨真伪目的达到之后,有的因素可以转换为田石优劣鉴定的主要依据。对于鉴定田石的主要因素,前人已经认识到,虽然反映在他们的著作中只有只言半语,却已道破真缔。如近人章鸿钊《石雅》中说:“首德而次符”。这里所说的“德”即是指田黄石的本质规律。鉴赏家们天天手中揣摩着田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步由表及里地认识到质性的存在,但由于无法以语言论明白,不得不再由田石的质性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质相特征如温、润、凝、腻、细、结等方面去入手,将之称为“六德”,这里所说的“德”,已经不是不可言之“德”,而是假名之德,但又不是完全的表相,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质相。其中温、润、腻是通过直观与感悟来实现的,而且感悟的成份更大。从这三个特征来说,更属质的范畴。所谓“温”,即“久经蕴藏在土里,有出土之气,或曰为宝气,即使是新出的田石也宛如旧石⑥“,这点,能凭感悟而得出。所谓“润”即久浸水中,有如“露之欲滴”,“石里生泉⑿。所谓“腻”,即如久经泡入油中,肌里油溢。细、凝结也是直观感觉,还是以直观分辨来实现的成份大。所谓“细”,即指组成的分子极微,极小,如婴肤。所谓“凝”即凝灵成冻状,清澈如镜。所谓“结”,即指分子结构紧密,结实如铁。在六德中,“温”是最主要的。它接近田石质性,有了它,田石便可宝气灿烂。
如何把握鉴定田石的质性因素
要把握田石的质性因素,须靠观相与感知的结合,观相是常规思维完成的步骤,感知是灵感思维完成的结论。两种思维本来是格格不入的,常规思维是人们习惯的逻辑思维推理法,是一种量变思维,它的表现形式是,不管对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如认识过程、做的过程。具体到鉴定上,须从表相入手,逐步深入,罗列出许多表相特点,用这些特点比较鉴别,最后推出结论。一步错了,步步错。有时条件不具备,依据不充足,只能存疑待考,其优点是一步一个脚印,有根有据;缺点是永远也推不到不可见性的本质上。感知是灵感思维作用下的一种质变的判断,人们对鉴定例证无数次的体验、认识中,积累了雄厚的量变信息,由量变到质变,量变因素多了即会产生质变的、潜在的物质能量,在运用熟练时,大脑的思维就调动这种能量,这种能量就在舜间,自动化地完成鉴定任务。当一接触到鉴定物品时,即与鉴品的质性能量信息发生共振,免去逻辑推理的过程,直接得出结论。鉴定的结果正确与否是一刹那间的事,它的速度与思维同步。然而,有时鉴定却是错误的,原因就是平时积累的量变信息本身发生自身干扰,使错误的信息干扰了正确的信息,使提炼错了的信息与其它不同质性的信息发生了共振,导致了鉴定的错误。由于量变信息常规思维的自身干扰,不能上升为质变信息,不能与物体的质性信息发生共振,凭主观推理法推出结果,有时也是不能避免错误的。所以说,能否把握鉴定质性因素,关键在于能否将平时在常规思维作用下积累的量变信息是否准确,量变到质变信息转换是否熟练。换句话说,即平时能否运用灵感思维,也就是直观思维(常规思维下的反思维)去思维问题。
田黄石的质性信息和其他鉴品的质性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潜在信息,在常规思维作用下,则需要一层一层去剥,剥在最后,非以灵感思维捕捉不可,否则不能避免错。如灵感思维运用的熟练时,就能自如地把这个潜在的质变信息转换为显信息调动出来,发生共振,从而达到鉴定正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