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344年生,386年逝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原籍晋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出生官至中书令。因他死后族弟王珉代其官,故人称王献之为“王大令”,王珉为“王小令”。王献之虽为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但书名最大,在书法史上乃同父齐名,并称“二王”,又同张芝、钟繇及王羲之合称“书中四贤”。工书,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王献之少时即表现出非凡的书法才能,而且有创造精神,曾劝父“改体”,及长,在王羲之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所书气势开张,英俊爽迈,对后世影响很大。从笔法上说,羲之用内擫法,献之用外拓法;故羲之字较含蓄,献之字则骏快。唐代张怀瓘《书议》评二王曰:“逸少秉真草之要,子敬执之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少。”唐太宗李世民虽不喜其书,但也承认:“自晋、唐以来从大令问津以迄于成者,代不乏人。”时人评曰:“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也有人批评他的字“鼓努为力,标置成体。”《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结体宽绰秀雅,神态端庄雍容,为小楷中的精品。王献之传世的墨迹不多,有《中秋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等是其代表作。《鸭头丸帖》,传王献之书,绢本,纵26.1厘米,宽26.9厘米,草书2行,共15字。此帖行笔流畅,飞腾跳宕,字形的大小与左右高低也颇有变化,与王献之的书风相符合。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中秋帖》,传王献之书。此帖乃残本,仅存3行22字,气势连贯,一笔而成,几乎字字相牵连,极其生动自然。亦有人疑为宋米芾临本。《中秋帖》为著名的古代墨宝,在清代与王瓘《伯元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合称为“三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廿九日帖》687年 纵26,37厘米 ,横1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与《姨母帖》相比,确有古今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