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书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述评 秋子
--------------------------------------------------------------------------------
风正撑满帆——— “甘肃书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述评
在即将举办“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前夕的4月19日,甘肃书坛赵正(提交发言稿)、张改琴、秦理斌、刘开汉、林涛、郝国良、王训端、申晓君、王林宝等三十多位理论精英会聚一堂,共议甘肃书法是与非,于省城兰州举行了空前规模、扎实高质和真正意义上的“甘肃书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书论家或宣读论文,或书面发见,或即席论辩,畅所欲言,各呈其思,不仅对甘肃书法二十年来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而且大家共举椽笔,勾勒出一幅走向新发展的未来大图。笔者以为,这次研讨会反映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正视现实,指病揭短甘肃书法在当代书坛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位置,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尽管甘肃书法界在近年来的国展中入展数不断增多,但与投搞的比率悬殊甚大,仅占百分之一甚至零点几,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书法现状不容乐观。从创作现状看,相当一批书家仅停留在“写毛笔字”层面,低层次地重复他人或自己,书法作品平庸,根本原因是传统功力不足,缺理念少创新。一些书家,或是片面追求书法的技术性,忽视其文化内涵与品格;或是弃守家风盲目追潮;或是贪图虚名功利,四处“逐鹿”赶场子赚钱。从理论建设看,甘肃书坛学术气氛不浓,极少见到有独立建树和艺术主张的理论文章,直接影响了书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导致了甘肃书法的滞后。就批评而言,不少书家怕讲真话,容不得不同意见,一些人研究人比研究艺术精力旺,搞内耗比搞创作时间多。从市场现状看,甘肃经济落后,书画市场却异常红火,全国各地大批的名家、伪名家打着“开发大西部”的旗号,接踵不断地流连于甘肃的城镇乡村,留下“艺术作品”,带走“金银细软”,这种无序状态已然形成一种令人发聩的恶性循环。
二、探讨出路,建言献策针对甘肃书法如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会者在勇于指病揭短的基础上,讨论最多的还是如何确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加快书法发展问题。大家普遍认为,甘肃历史上产生过像张芝、梁鹄、索靖、王了望、朱克敏、魏振皆等著名书家,又拥有数以万计的简牍、敦煌遗书等墨迹以及《西狭颂》《淳化阁帖》和《天水·二妙轩碑帖》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资料。我们应该立足和挖掘这些资源,发挥其优势来指导创作实践并确立甘肃书法的本土特色,从而推进甘肃书法发展;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加强内外书艺交流,不断提高书家自身的文化层次和修养;努力建立相对专业的书法理论队伍,开展正确的书法批评,形成良好的学术和批评氛围,引导和带动甘肃书法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强书法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书家、书法爱好者和广大收藏者的鉴赏水平,同时行动起来注重市场打假和建设。不少同志还建议省书协应利用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的大好机会,组织举办“甘肃实力派中青年书家作品展”、“甘肃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展”等展览,大力宣传甘肃优秀书家和历代书法,使他们了解和认识甘肃书法。
三、长远谋略,定基立调与会者针对笔者提出的“敦煌风”构想展开热烈讨论。认为,甘肃书法要发展,要想在全国书坛争得一席之地,长谋远虑,确立基调、树立旗帜是必要的,这就是:必须转变固有的观念,打破以往“散兵游勇”和“自我修持”的模式;必须纠正一些书家认为的“树立‘敦煌风’大旗无非就是要大家来写敦煌遗书和汉简”的狭隘之见;必须消除块垒,团结起来,携手并肩共谋发展;必须广纳博蓄,创出品牌,努力形成一种能够体现甘肃特色的基本体系和氛围,进而塑造代表甘肃书法和陇军书法精神的“敦煌风”形象,并让“敦煌风”真正地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