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书法艺术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而在中国传统的花卉园艺中,“兰文化”亦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二者从表面看来,似乎并无联系,但二者同样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其关系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
中国的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后汉大书法家蔡邕曾云: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这段话向我们喻示了中国的汉字不仅来源于事物的生动形象,更吸取了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每一个汉字都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汉字已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宗白华《美学散步》)
相应地,我们来看“兰文化”艺术,古典的“兰文化”艺术其最具典型的代表便是春兰的“瓣形学”,“瓣形学”将兰花的瓣形分为荷瓣、梅瓣、水仙瓣、竹叶瓣等,从瓣形的学名上看,每一种瓣形代表了一种园艺品种的生动形象,而在这表象的深一层意义之中,我们看到了兰花独特的艺术魅力”兰花不仅具有竹子的虚心和节气,而且拥有了梅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更能展现松树的”苍劲雄健和生机一片”,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水仙的“冰肌玉骨”,菊花的“操介清逸”和牡丹的“国色富贵”。兰花不仅在自然美的欣赏上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兰花更是涵盖了所有花卉的优秀品格而成为最瑧完美的”君子花”,是最具典型的“人格花”。(《瓣形学与价值论》)
人们的感知方式,是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单一到复杂的过程,其欣赏方式也在变,书法艺术的发展,由远古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到钟鼎文到小篆,隶书,楷书,行,草等多种字体的发展演变,其内容的多层次,丰富性,展示着书法艺术魅力的“个中三味”,其点线间表现出极为动人的美妙之处,却是一个由“形”到“神”的欣赏过程,在字里行间可看到作者创作的思想境界,在欣赏者的想象力突破了由文字内容的限制和羁绊时,进入”超意象”的精神境界。
而欣赏兰花,亦是一个由“形”到“神”的过程。兰花的每一个瓣形,色彩,香味都给人带来了感官上的快意,而每组花的瓣形,色彩又截然不同,而同一品种的花在不同人的手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植方法,其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亦是异彩纷呈,不尽相同的。兰花不仅展示了它艺术形象的丰富性,也喻示了人之精神,人之情感,人之品格。
书法艺术的发展,在观念和技巧上是一个由简----繁----简的否定过程,在远古时期,先人们发明了汉字,但他们并没有掌握多少书法的技巧性能,而书法的作用仅仅是书写的实用性,用笔技法上还可能分蘖出那么多的中锋,侧锋,提按,快慢等概念,结体上也无三十六法之类的法则约束。而在当时的书写字体上恰恰表现出一种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原古美态。而随着字体的衍变,五体俱全,而相应于五体的书写技巧也自然而然的应运而生,并发展至成熟。一种成熟的技法往往是趋于保守的,人们在这种成熟的技巧面前,一切均已安排仃当,更多的是遵循,而不是怀疑。因此,诸多书法家就在长年累月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套巨细的技法,这些技法的成熟性,束缚着人的文化创造的力量,当不堪忍受时,人们才会发现这些技法过于复杂,难以辨别,于是又来一番去伪存真,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现代书法家再也不会去死抱《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如果有人按照这些“秘决”去做,是难有实效的。现代书法家有的甚至完全地抛开发那些所谓的”秘诀”,掌握了几种简明的技法即可,尤其愿意从心灵上去体验,去感受。而后得到的是一种挣脱索套,纵身束缚之外的痛快。这种趋简,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目了然。唐楷素以规范严谨著称,后世无有愈越者。而后人在学习颜,柳,欧,褚时,对是否学得相近相似,曾为每个学书者为之苦求。然而,对这些唐楷名贴范本中的形神分寸的把握,是为前人所重的,而在今人看来,这种外在形式的局限性令人难以准确,现代书法家更注重以内心世界为主,外在技法为辅的创作方式,不酷求形式上的相似相近,而是将创作化为一种情绪,一种意念的抒发。这种趋简的效法和创作,使得现代书法家去摆脱那些拖泥带水,徒有花俏又毫无意义的线条,而着力于表现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感。
兰文化的发展与书法艺术的发展,亦是相同的。在远古时期,兰花在人们的生活中,仅限于秉兰祓邪,执兰招魂,装饰祭祀等,兰花仅是生活中的一件物品而已。圣人孔子云: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不因贫困而改节。之后,兰花便有了“君子”的美称,儒家思想养育了兰文化。从此,在儒家思想统治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兰文化也逐渐发展并趋于完善,而兰花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品。而对于这个艺术品的审美也由一个自然审美过程发展到一个繁琐,细密的审美规范----春兰“瓣形学”的形成。在这种美学规范里,对于瓣形审美鉴赏的标准极为繁琐。那种”严谨”,“规范”太过复杂,使人们审美兰花时,让人难以辨识,那些华而不实,徒炫目耳的技法委实不少,在掌握这一套巨细的技法之后,却消磨着人们对兰花心灵上的体验与感受,种兰养兰的情趣也受其约束。兰花一开,便依着“瓣形学”的”规则”去审视,去发现美,而兰花那种天然无雕饰的极尽自然之美,在这种规范下荡然无存。赏兰的一种情趣成了验证瓣形学的一个过程。
情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形态,随着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人的情感愈加趋向复杂和交错,并且越来越细腻。而复杂的思想情感却是运用越简单的艺术手段来表达的。在现代人的赏兰过程中,“瓣形学”不再是品赏兰花的唯一标准,趋简成了现代人艺兰的更高超的手段,它不仅要使繁杂成为简明,同时还要增进其中的内容。
完美主义的“瓣形学”创造了兰花的形式美学的规范,而现代抽象美学也以一种新的审美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在兰花的审美过程中,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以“瓣形学”那种精细无遗的方式来表现人的情感,而以简约凝炼化,概括象征化的思维方式,寄兰花以丰富的思想感情。
书法创作的从简,成功的标志就是在于使欣赏者从尽量简洁的书法线条中透视出最大的蕴涵,给欣赏者一个联想延伸的广阔天地。
而兰文化艺术也在“超越”“瓣形学”的同时,发现了兰花更加丰富绚丽的美。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其最成功之处就是被春兰“瓣形学”打入千年冷宫的寒兰已浮出水面,从它简洁的瓣形和线条中,我们看到了超乎寻常的东西----自由,飘逸,洒脱的文人气质,人们品赏兰花,将会更多地运用心灵感悟,去感受兰花那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之美。
书法艺术和兰文化艺术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书法创作和兰花的艺术欣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将包含着现代的文化内涵,从而构建起一个暂新的审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