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书法理论知识

书法的基本功

书法是借用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二:1,使用柔软的毛笔;2,书写形象丰寓的汉字(多为诗文章句)。

书法原指作字记事的技艺。《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段注:“谓如其事物之状也。”此时,书法依附于文字内容而存在。而后书体渐多,技法日精,文字的书写,点画篇章之间,气韵蕴藉,风神荟萃,足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感情、趣味、素养、气质、思想等精神因素,遂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借助于汉字的形体,但不受文字内容所制约,以抒发情感、陶冶性灵为目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艺术感染力。唐张怀灌《文字论》曰:“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包括三个要素:笔法、笔势、笔意。笔法、笔势是可见的形质,属于技巧;笔意则是内在的理性的东西,以书法的神韵表现书者主观意识,体现书家的性情、趣味、学识和世界观等精神因索。

由此可见,学习书法必修的内功, 一是正确认识和使用汉字,二是掌握用笔。

现就正确认识和使用汉字问题作一些讲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创造的汉语的书面化工具。它的产生,如果从仰韶文化的大汶口陶又和半坡村符号(汉字的原始阶段)算起,至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出于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逐渐创造发明的。并且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日臻完善,才形成为成熟的文字。因此,可以说文字不是个人的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仓颉即便是真有其人.很微可能在文字的初创阶段起过某些突出的作用而己。所以荀子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鲁迅也说:“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月,虽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定,归功一圣,亦凭忆之说也。”我们认为,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出许多字,即使造出来了,不经群众的认同,也是难得流行的。至于孔子造字之说,则更是不可信的了。

几千年来,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为我们保存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国家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用汉字记录、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骄傲,它有着极其广阔的世界影响。

汉字,又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文字。五千年来,作为独立的艺术,汉字书法艺术哺育了古往今来无数的书法艺术家。这些书法艺术家,又为汉字书法艺术注入了难以估量的劳动和心血,代代相传,推陈出新,汇成了我国满目珠玑、霞辉飞扬的书法艺术宝库,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传统。继承和发扬光大书法艺术这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任。

我们提到正确认识和使用汉字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夫,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个部门。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正字法以及各别文字演变的情况。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或改革文字,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汉字的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文字学在我国特别发达。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问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很大的作用。

中国文字学古称“小学”,包括说文和训诂两部分。作为记录汉语的文字,现存最古者为二干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文字已相当成熟,它形成文字的历史当更加久远。汉字属表意文字。在字形、字音、字义三者中,以形为主,每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据清代《康熙字典》和近代《中华大字典》,汉字总数大约在48000左右,常用者在3000一5000之间。汉字如此繁多而富于变化,为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书法正是通过汉字字形的造型和组织而得以表现。说文和训诂都涉及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的内容,但说文侧重于字形的研究,属文字的普遍性问题,故称“文字学”;训诂侧重于字义的研究,属文字的特殊性问题,故称“语义学”。
在古代,文、字、书三者都可以用来指汉字,但亦有区别。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渭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说文既侧重于字形的研究,就涉及汉字的结构,也就是对造字和用字的方法的研究.这些方法概括为“六书”。“六书”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二者为用字方法。

(1)象形。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画成其物”,是说对一些具体事物,要使用图画手法绘出它的形象来。“随体诘诎”,是说物象有活动变化,必须随其形体的曲折变化,取其主要标志,突出地画出其特点来。举日月二字为例。

(2)指事。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见,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言本体,事言对宫。看见本体之物所指的方向,就可从对宫察出所指的事来。举上下二字为例。

(3)会意。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就是会通人意。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能表现事物本象的独体字巧妙地组合而成。“指撝”,即指挥,有统一的意思。指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以后,能联想产生一个共同的新意来。举武信二字为例。

(4)形声。许慎说:“彤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是指由形符和声符机械组合的一类字。“以事为名”,指形符部分,要结合事物形象来表示它的本体。“取譬相成”,指声符部分,要取与上述事物本体相匹的声符配合,才能显示出形声字两体机械组合盾的特点来。举江河二字为例。

(5)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类相受,考老是也。”转注就是转相为注。“建类一首”,凡是几个字有同类意义的,都可以相互注解。“同意相受”,可根据转相为注的方法帮助造字,依其义而引伸.可因此字而造彼字,使字的系统不致混乱。举考老二字为例。活人称老,死者称考,但:一字可以转相为注。老人可称寿考,寿考也有老的意思。

(6)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就是通假借用。“本无其字”,在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专门书写这个词的字。“依声托事”,可以不另外造字,只依照声音,找一个音间和意近的字来代替,即利用已成的字来记录新词,可因此字而当彼字。举令长二字为例。令,奉是发令,而引伸为时令、县令。长,本象长长的头发,作长短的长,引伸为长(zhang)为首长、生长的意思。

以上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重在字形方面。而训诂则是属于语言学的一门自成体系的学问。重在研究语言本义与引伸义的一门学科。 “沽”,故也,本义:“训”,顺也,引伸。“训沽”,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意思。侧重于字义,但仍涉及形、声、义三个方面,分形训、声训和义训。形是外在表观,义是内涵实质,声是它的特点,三者必须合一,才能全面具体分析清楚训诘的问题。

说文和训诂的基本内容。是学习和掌握汉字书法的基本功,是必修课。只有掌握了这些认字的方法,才能正确地使用汉字,能进一步学好古典诗文。

在书法作品中不能正确使用汉字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外以下两方面:

一.不能准确掌握现行简化字与繁体字的转化关系。

简体字古已有之,向上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比如《诗经》中的“於”皆作“于”。汉《吴仲山碑》中的“馀”就写作“余”,《正字通》中的“墳”、“聽”俗作“坟”、“听”。凡是所谓“俗体”,都是早在民间流行的简化字。这些“俗体”字尽管曾遭到过扼制,但汉字由繁趋简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今天,往我们正式使用的简化字中,有很多就是古代简体字的借用。如:准-準,庙-廟,双-雙,宝-寶,尽-儘,痒-癢。笔-筆,阴-陰,画-畫,肤-膚,烛-燭,类-類,等。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不仅需要掌握简化字,而且需要掌握繁体字,掌握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这种关系,才不至于产生误解。繁简字之闻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 简化字与繁体字托词义上本来毫无联系,而仅仅读音相同,但在简化时则采用了笔画少的。如“里”与“裏”在词义上大有区别:“里”是“里程”的“里”,“裏”是“裏外”的“裏”。

第二, 有的简化字是借用繁体字的一部分,但这个“一部分”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天的这个简化字去理解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如今天的简化字“干”,就是取了繁体字“亁”(亁濕)的一部分,然而“干”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干戈”的“干”。所以,不能把“干戈”写成“亁戈”。

第三,今天有些简化字,有的是古本字,如气(氣),网(網)有的是古通用字,如荐(薦)、痒(癢)等;有的足古异体字,如礼(禮)、线(綫)等。了解了这些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早就有了这些简化字,只不过是为了书写方便,才选择了其中笔画少的作为今天的统一使用体。

许多入学的用的都是简化字,不认识繁体字,或者只在临写传统碑帖时认识一些繁体字。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却又热衷于使用繁体字。往往就会在将简体字加以繁化时“走错路”而写出错别字。如把里程的“里”,写成裏外的“裏”;把怒发冲冠的“发”(髪),写成开发的“發”。有的随意“类推”而生造出繁体字来。如把“心怀坦荡”的“坦”字,写成“土”旁加“詹”,这是类比肝胆的“胆”字,其声符是“詹“而生造出一个繁体字来。有人抄写歌颂邓小平的诗中把“才华”写成“纔华”,竟然载入精美的书画作品集中,在书法界留下笑柄。

二,不认识异体字,或不能准确掌握异体字的用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音义上相同.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写法不同,这种音同义同而只是写法不同的几个字,在文字学上叫做异体字。又称俗体、古体、或体、帖体之类。汉字简化后。有的用简化字来代替,如用“叹”代替“嘆”、“歎”;有的选用其中一个,如用“迹”代替“跡”、“蹟”。

异体字有一类是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同,如:群-羣,鹅-鵞,胸-胷,阔-濶,够-夠等。

有的是改换了声符,如:线-線,糠-粇,裤-袴,猿-猨,韵-韻,杯-桮、仙-僊等。

有的形符不同,如:遍-徧,猫-貓,堤-隄,托-託等。

有的改换意义相近的形符,如:妙-玅,瓶-缾,睹-覩,辉-暉、煇等。

还有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异体,如:泪-淚,奸-姦、姧,渺-淼等。

有一些字改变其结构位置以后字义已变,就不能归入异体字中,如:翌-翊,枷一-架,唯-售,吟-含,部-陪,裹-裸,音-昱,忡-忠,犹-猷等。

前面提到“帖体”一类异体字,其中一部分是前人随意别写,改变结构或减省笔画而不影响认读.这一类的“帖体字”,我们只承认它的客观存在,争取认识它,但是不能用,否则将造成新的混乱。

异体字中还有一部分俗体字,这些字是不入规范的,我们应该认识它,但在书法作品中不能用。

解决正确认识和使用汉字的问题,惟有认真学习。最便捷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字典。至少要有一本《新华字典》(最新修订本),再有一本《新华词典》更好。字典词典不仅限于查找某个字词才去翻阅,更重要的是“读”字典。《新华字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检字按部首排列,便于查找不认识的字,又便于查看同一部首的相关导词;同时卷首列有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知道字的读音,就可以按例字去查同音的字:“读”字典时可按这两个渠道随意进入,认真辨识每一个字的字形(包括繁体、异体、俗体、简体、声符、义符、结构、笔顺),字音(包括多音多解),字义(包括多解异读)。读字典的目的就是认识新字,纠正原来读错用错的字。翻字典是被动的,读字典是主动的。目的都是认字,但效梁却大不相同。这是我的体验,诸位不妨一试。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书。尽可能多地广泛涉猎各科知识,首先是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歌赋.历史,地理,旁及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摄影,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非常精辟地总结了四个字:“艺贵参悟”。他说:“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悟之后仍要继续参,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高出他人,是为妙悟。参悟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不参而悟,如腹中无叶而难吐丝。”仅仅把读书当作提高艺术水平的捷径是不够的。读书足为了改变自己的气质,提高精神境界。艺术创作除了读书及前人作品外,还要读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它的篇幅无限,每天都在延长、拓深。才、学、识三者兼备方可作艺术家。天资、学问、见识三者缺一不可。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4/6/2019-09-18/26944.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书法理论知识最新 美术理论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