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classicism),在艺术中指以古希腊和罗马艺术为基础的历史传统或美学观点,用于说明历史传统时指古代艺术或受古代影响的后期艺术。新古典主义(neoclasscism)则专指受古代影响的后期艺术,两词常通用。古典主义用于说明美学观点时通常指与古代艺术相联系的一些特点,如和谐、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主义。正因为古典主义高度尊崇古代艺术,classic一词(“古典的”或“经典的”)有时用来指同类事物中最好的一种。
西方艺术史上有意直接模仿古代艺术的阶段通常称为“新古典主义的阶段”。就西方传统来说,古典主义时期意味着对古代典范作品的解释和借鉴,可能因时间和种类不同而异。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与哥特式时期、文艺复兴盛期与风格主义(样式主义)时期、普桑派与鲁本斯派这三对艺术史风格范畴的比较中,前三者都被认为体现了古典主义美学特点。在艺术史上,古典主义以美术为主导,与文学、音乐、建筑等基本同步,并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历史主义等人文思潮相联系,虽几经衰荣,且形式多样,但严谨、雄伟、明晰、和谐、精细以及清晰的形式与崇高的内容的完全一致,这一切作为古典主义的要素,获得了某种永恒的稳定,并在塞尚、毕加索、马约尔和摩尔等人的作品中继续存在。由于古典主义强调形式和理性控制,因此文学方面不仅法国的高乃依、拉辛、笛卡尔、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被称为古典主义者,连20世纪早期以艾略特为首的英美“新批评主义”作家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者。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亨德尔、格鲁克、贝多芬等多是欧洲讲德语地区的作曲家,而德国民族是富于思辨理性色彩的民族,曾经为人类贡献了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著名哲学家。因此,对于人类命运的宏观理性思考,对人类存在 的历史的无限追问(如普桑的《阿尔卡迪亚的牧人》画了好几幅,都是探询人类死亡的主题),构成了古典主义哲学和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不了解这一点,就难以从实质上理解古典主义的崇高(美学风格)、理想(宗教性的自我超越的信仰,对美好事物的肯定追求)和悲剧色彩(与现实的矛盾、不和谐),也不能真正理解80年代中国文化知识界精英对形而上的、思辨性的西方文化精神的热情关注。古典主义艺术对作家和观众都要求一种尊重传统的历史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呼唤智慧、博学、通晓艺术史的观众。它是人类文化中某些比较恒定的美学价值的凝结积淀,并且在新的时代和变化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充当艺术风格的原型和突变基因。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