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最近刊文说,当下中国画创作患了文化贫血症。岂止是中国画创作?其他美术品种也有如此现象。岂止是当下?分明已贫血了许多年。 贫血的原因何在?缺文化,所以叫文化贫血症。贫血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四肢乏力,头昏眼花,干什么都没劲。但奇了怪了,那些患了文化贫血症的画家们却如打了鸡血似的,画得更欢,卖得更贵,活动得更多。
现在的某些国画家们,嘴里说着传统,一下笔,传统不知跑哪里去了;嘴里喊着师造化,已经好几年不出门,光忙着在家里数卖画的钱,所以“颇具规模的中国画画展里,有相当一部分参展作品不中不西,非洋非土,虽然名为国画……却远离中国文化的内涵意韵。”
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门槛比其他画种高。素描色彩画得好的人不一定能把国画弄好,徐悲鸿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潘天寿毫不迟疑地反对,并在浙美(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不设素描课,这种魄力只有对国画研透至深的人才会有。事实证明,潘天寿是对的,浙美最辉煌时恰是国画最繁荣时。潘天寿国画画得好,素描、色彩、油画肯定不行;徐悲鸿画油画,也画国画,但徐悲鸿的国画是油画家玩的国画,与潘天寿的国画境界相去甚远。
套用“贫血论”说法,徐悲鸿的国画是贫血的国画,潘天寿的国画是文脉清晰的国画。中国画的门槛高在国画家要通书法,要会作诗,要懂篆刻甚至更多。通书法,笔力才厚,笔法才对;会作诗,说明你文学修养不错;懂篆刻,构图、细节才会有新意,否则,你画出来的国画看上去会“很贫血”。
当下,国画确实没落了,因贫血而没落,因当代艺术的过分招摇而没落。画的人少,就比踢球的人多些,画得好的人更少。场面上热闹的某些国画名家们是不足信的,是徒留虚伪的谦逊或不明就里的张狂。
但中国画还得有人去画,问题是,由谁来画?我们不能光指望美院、画院、研究院能培养多少国画英才出来,我们需要“高文化素质,对中国画充满热爱之情的一流人才。”振兴中国画便指日可待。但愿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