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地方戏剧。演皮影戏时除了需要俄帷幕、灯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皮影和演皮影的艺人。
现在一提起京剧,大家都很熟悉——精彩的故事、华美的唱腔和夺目的戏装。皮影戏与京剧相似,同样俄华美的唱腔和精彩的故事,所不同的是所有表演艺人都“躲”在帷幕后面,摆弄着几个皮子制作的道具人为观众表演。
不要失望。你知道嘛,皮影戏中的影人儿也是别具风味的。皮影造型的风格很独特,在艺坛中独占一席,无可攀比。
皮影戏的表现形式非常有特点——真正的“表演者”是影子,而所有的表演者,包括被艺人们操纵在手中的皮质影人反倒都成了“幕后工作者”。所以,为了适应幕影这种表现形式,皮影艺人在制作影人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
首先,为了适应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经过长期摸索,艺人们在设计皮影造型的思路方面形成了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以及戏曲化。这“四化”从长相、扮相、形相方面概括了皮影人的基本状况。
所谓“平面化”,就是人物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所以我们见到的皮影人物绝对没有“正面照”,都是侧面或半侧面的“艺术照”。
当然,制作皮影人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兴照在皮影和屏幕上,观众是否能看得清皮影的长相,还必须考虑到如何表现皮影的性格。这就必须将皮影艺术化,使其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甚至还要适当表现出夸张幽默、诙谐浪漫。所以,每一件皮影作品几乎都是用线条镂空的方法进行形象刻画。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表演皮影就像是孩童玩耍的木偶,用线或铁丝牵动影人身体的各部分,让它随意而动。人们在帷幕上看时就仿佛在看一部木偶卡通片。
皮影戏题材取自民间的,经常演绎一些民间故事、才子佳人什么的。所以在皮影戏中也影京剧一样,有行当之分。影人的造型自然也就依据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协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特色。
一出戏除了有人物,还要有剧情。皮影戏为了表现丰富的戏剧内涵,更好地演绎剧情,对皮影角色的设计也颇下了番功夫。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头部连接长须长发的细小部位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彩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的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没有设计成长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的空脸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的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