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紫砂壶知识

浅说宜兴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之三 作者:徐立

前面我们已经解析了宜兴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后称传统全手工)的特点,其主要区别于现今紫砂工艺中出现的石膏模型成型法、辘轳拉坯、机压成型及非传统全手工等等新的紫砂工艺。
  近几年才出现的手拉坯、灌浆成型、机压成型,但其原料的性质已与一般定义的紫砂泥有了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紫砂成型工艺都是手工完成,只是区别于借助的工具、模具不同,石膏模型、树脂模型、铁转盘、辘轳车刀等新手段的出现才体现出其中的差别。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所谓的模制壶的流程,才能理解全手工与模制壶(即一般说的半手工)的区别。
  模制壶的流程大致如下:设计、画样、打样做泥模或石膏模,翻模、挡坯成型、烧成。设计打样中有自己设计画样、做泥模、石膏模;也有全部由他人代劳;也有拿照片或自己的图样由人代劳。这其中区别在于是自己的创意还是抄袭他人作品创意或模仿传统历史作品。接下来的翻模一段由专业人员完成(当然也有少数是作者自己完成),而挡坯成型中有作者自己完成的;也有请人代作半成品、自己完成了坯的;也有完全由其他人代劳的。所谓挡坯成型最主要的是借助石膏模型来完成壶身的工作。
  这里就涉及到前段时间收藏家疑惑的问题——代工货。所谓代工货,也有程度深浅、作者负多大责任的问题,对其不能以偏概全。这其中也有以负责任的态度借助他力弥补自己力所不及的,这其实在艺术界也很常见,如罗丹的作品、毕加索的作品,归根到底也就是一个作者的诚信及社会诚信的问题。
  我们从模制的流程中可以看到,如果同一个人做同样的壶,由于壶坯(主要是身筒)是从同一模具中出来,无论怎么变化,它的造型基本不变。线的韵律是固定的,只有“做工”也就是工艺中技艺的好坏,也就是泥坯的干净、清爽了,最终体现的是工艺的技术性,而工艺之个性与艺术性相对较弱,当然不同的人使用同样的模具做出来的壶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工艺中技艺的能力上的差异,即动手能力的差异。其与传统全手工成型相比省略、简化了的工艺流程就是身筒的拍打、定形及嘴、把的捏制,而其恰恰是工艺中对人的能力(也即功力)要求最高的部分。
  与传统全手工工艺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工艺中生产效率的提高,及工艺人员的培训周期大大缩短。由于使用石膏模具,同一个人生产同一品种可以大大提高产量、且质量得到基本保障,这也是现今从事制壶的人数量多,且与历史上的产品相比茶壶的质量大大提高的原因吧。石膏模具的出现对紫砂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至于发展的结果是好是坏,现在也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只能让历史时间来作公正的判别。可以讲现在大部分从事紫砂制壶的人成型方法已与传统全手工的成型有了质的区别。这也是我提出为什么宜兴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只能定义到1958年这个时间的原因(另一原因是学徒的方式)。
  近年来,由于紫砂市场的兴旺、其它陶瓷行业的不景气,社会上的人才都涌入紫砂行业,一些能工巧匠自学成才、或初窥紫砂工艺后借助其它工艺,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全手工成型手法层出不穷,人才辈出。在2006年全手工操作评比中有参评者的手法,以前我们是闻所未闻或只闻不见,就连有些从事传统工艺几十年的评委也叹为观止。尤其有一些是靠模仿名人名作自学成才的,他们也是通过反复临摹、揣摩,辛勤劳作再借助一些新的工具或手法,使自己的壶艺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也使“全手工”的概念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全手工前面加“传统”两字的原因。
  那么,传统全手工与非传统全手工的区别有多大呢?这恐怕也是许多收藏者最想了解的。
  我通过这几年学习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传统全手工是几百年来能工巧匠的集体智慧与经验,它在工艺流程中手法的合理、巧妙,及与人的身、心的结合得完美有时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举个例子:如“拍身筒”这个工艺流程,前不久与葛陶中老师的交流中他谈到,原来他对“顾老”提出的“留一点”的理解不深,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重新认识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体会也越来越深。“留一点”(宜兴俗语“让”)本身就是心与壶之间的交流,只有心有体会,才能体察留一点的蕴涵。从拍身筒、赶身筒、竹篦子篦身筒,有些感觉只能意会而不能文传,而恰恰是作品上的“留一点”,它就有了生命气息,俗语就是“活了”,而非传统的全手工的能工巧匠,主要是半路出家或自学成才(有些人虽然投拜“名师”,但“名师”教给他们的东西太少了)。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模仿名人名作或历史上的一些优秀作品,追求的是造型的“型”、“准”和工艺上的技巧即“做干净”。据我所知,有些巧匠在模仿顾老的作品时,有的用车刀车外形,有的用外形卡片卡外轮廓线等等,手段各种各样、变化万端。总的来说光拿他们的茶壶看,一般人都会觉得造型已经很漂亮,工艺上也几乎无可挑剔,即使打上顾老的章几乎可以“蒙”行内人了。但假如真的拿他们的作品与顾老的放在一起,他们的茶壶就让人觉得如我们行内人老说的“差一口气”,这一口“气”其实就是作品的生命、活力,也就是前面陶中老师所说的“留”那么一点,它就“活”了。另外,传统工艺中的“口授心传”的经验,规律是他们无法知晓的。一但离开了“母样”他们就无法立足了,而今天这些人的作品在市场上备受推崇,反而映衬了传统全手工手工工艺的传承的衰萎。当然,欣赏的人也只能意会,只有培养自己的涵养与眼光,提高身心的修养,日积月累慢慢地才能学会与“壶”对话交流,才能体会到“壶”的生命与活力。
  第二点:传统全手工工艺在工具的使用、理解上有别非传统的。传统全手工讲究合理使用工具。人是活的,工具是死的,只有合理地使用工具才能用“活”、用“巧”。
  在紫砂工艺中,工具是很特别、很重要的内容,壶艺越讲究精致,工具也越讲究。茶壶身上的内容是通过工具来表达的,一个合理的、讲究人体生理功能力学的工具能清晰、简单地达到目的。另外在加工工具的过程中,体现出你对作品的理解,尤其在顾派传承中特别讲究工具制作的方法的传承,同时要讲究“活”用、巧用。例如:顾派的传承中有一套篦身筒的篦子,赵江华老师老说它是“万能篦”。其实它是“活用”工具的典范,是对壶的外形的充分理解、融合贯通后的产物。讲到“巧用”工具,我自己碰到过几个自称全手工作壶的能工巧匠,其中有一个还是投拜在大师门下的,在交流中说起珠车的巧用,他们都是从未听闻过。传统全手工的学习中讲究对泥性的认识,及泥料的硬烂的体验,只有对泥有了充分认识,才会“巧用”工具,如在仿古壶的制作中,壶身的满大只、口线、盖线可以巧妙套用同一把珠车,但这些“巧”用经验都是师傅“口授心传”给徒弟的。不是自己能自学成才的。
  第三点:在紫砂壶的一些附件加工方法上,传统全手工与非传统的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如传统的捻的子变成了车的子,勒子口变成了车子口、套子口,通嘴变成挖嘴、灌嘴等等。这些工艺上的改变其实是用机械的手法代替手工操作,从而抹杀茶壶上人性的魅力。举个例子,篦盖子的篦变成勒盖子的勒,手法上就完全不一样。篦是用传统的竹篦子篦盖形,在篦的过程中一直要“让一点”,也就是“留一点”,而勒盖子是用塑料片套出盖虚片的外形,一勒出来就不变了。当然捻出来的的子不会有车出来的规整,勒出来的子口不会有车出来、套出来的子口圆整,但恰恰是这些作品上的不规范,不完美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本能的挑战和对完美的追求,也就是作品上的人性美、残缺美。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心得体会,由于本人对于非传统全手工手法的了解不深入,有些孤陋寡闻,它的独特与优越性不能充分表达与阐述,希望以此为契机能与他们切磋交流。因为非传统全手工的手法也能制出优秀的作品,也有成功的能工巧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一些手法也会逐渐融入传统工艺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4/13/2019-09-18/22610.html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