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是人类潜在的心智活动,它是以某种物质媒介作为形象符号,传递着某些意欲表达的思维信息,艺术创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存在。在远古时期陶瓷是生活的必需品,陶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了新的历史篇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以后由陶到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泥土经过火的洗炼产生陶的时候,创新就产生了,从造型阿娜多姿的唐三彩到宋、元、明时期典雅秀丽的青瓷、青花瓷、彩绘瓷,集实用与审美功能于一体,窥见其高超的制作技巧。在历史的长河中,陶艺设计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种赋于智慧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类得以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对创新思维的认识
任何器物是人类经过大脑设计思维,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来的,从本质上说人的思维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设计者的思维差异,从而决定了设计结果的差异。在中国文化宏观与整体定位下,中国古代的对工艺设计的定位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于百工成器的创造活动给以客观的分析和较高的评价。同时,出于对整体世界把握的分类需求,将人类的社会与思维活动分为五种类型:“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之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张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把成器创作过程中构思立意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阐明了无形的观念把握与有形的制作这两种活动的辨证关系。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和生产制作活动,它一方面是对社会物象的观察体验,即审美认识;另一方面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艺术创作就可分为两个阶段,前者为艺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创作活动中的传达活动阶段。在整个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始终贯彻于其中,并影响作品的物化视觉效果,应该说人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虽然在创作中存在着“灵感”一说,但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在绝大数情况下还是取决于创作个体本身。创新意识的积蓄与拓展,来自于主观意识对客体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通过逻辑思维形象地表现出来。创新思维结缘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寻找到打开灵感的钥匙让思维涌现至关重要。
著名美学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灵的作用,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所以创新思维看似不经意间的勃发,实为艺术家来自于生活的理性思考提炼所得。
二、陶艺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模式的运用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在陶艺教学中,激发学生创作思维与创作热情,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实践创作,努力形成各自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有好的构思才能创作出赋于现代审美意象的作品来。
(一) 创新思维的形式方法
1、 联想思维
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是不可或缺的思维形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的意念,也就不会产生具体的形象,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再由丙事物联想到丁事物,由此及彼,通过一定方式加工、不断创造新的形象思维。联想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发生的,它具体表现在感觉、知觉、表象、情绪、情感等心理映象相互联系中,在艺术构思活动中,联想占有重要的位置。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暗示等都与联想有关,如听到乐曲《二泉映月》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幅江南月夜的美丽画面,读一首诗、看一则故事都能给予联象。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相互的联系,具有不同的事物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如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艺术创造的目标就是梦想成真,一片树叶,一束花朵,一个人物、动物瞬间动态形象等都可以通过联想、夸张变化等手段获得新的形体。这方面古代留有很多优秀陶艺作品,如东吴时期的青瓷羊尊、唐代的三彩鸡头双耳罐执壶、三彩镇墓兽等就是借用这种方法将动物形象变化为器皿的塑造。特别是唐三彩冥器中镇墓兽造型的构思,面部呲牙咧嘴、四肢张牙舞爪,毛发矗立,神态诡异,其似人似鬼凶神恶煞般的形象塑造颇具威慑力与恐怖感,让人产生视觉上的震撼,把人们印象中鬼的形象刻划得惟妙惟肖,而又不失美感,为艺人们高度想象力和高超塑造技艺下创作出的精品。
2、记忆思维
记忆是在脑中保持映像的心理形式,它表现为人对曾经感知过,体验过事物的识忆、保持和再现。涉及到艺术创作活动最为密切是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形象记忆,也叫作映像记忆或表象记忆,是以感知过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艺术家一般长于视觉的形象记忆,将看到的形象凭记忆画下来,如中国画中山水、花鸟的写意创作多数都是在对事物感知情况下,胸有成竹凭记忆一气呵成。
情感记忆,也叫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表现为储存在头脑中的已往的某种情感信息。在这里,情感已作为客观对象被再体验再认识,艺术家是用物质媒介将其传达出来,以自然世界物象中的事物为基础。
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是互为联系的,陶艺家创作时根据存储于大脑情感中的各种感性的形象,将它整理,按照一定的设计法则组织出新的形象来,记忆积累越多,表现越生动。例如:紫砂茶具《僧帽壶》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艺人们把生活中常见高僧戴的帽子按照记忆形象地制作成一把造型别致的茶壶,构思可谓匠心独具,另外《思源壶》、《柱础壶》等也是记忆思维设计的结果。
3、模拟思维。
模拟是一种较为直接的表象思维,整个认识过程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由感觉、知觉、表象等因素组成,以直觉心理活动的感性认识进行创作,其创作的想法较为简练单纯,主要通过自然启发获得灵感。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都与模拟思维相联系,大自然中各种物象造型十分丰富,有些造型与人们生活中需要的功能形体非常接近,如一些植物的果壳只要稍加改造就能成为一件生活用品,可以用于盛水或放置物品,在早期陶艺作品创作时有相当部分造型都取自自然中的物象。这种构思方法至今仍是造型设计的途径之一,如汉代的鹅形尊、东魏时期的陶猪、陶狗、陶犀牛、楼阁陶罐、元代葫芦瓶等形器等都为模拟动植物的代表作品。而清代初期的制陶大家陈鸣远则为模拟创作的高手,他设计紫砂雕塑性的器皿造型竹笋水盂、东陵瓜壶、蚕桑壶、松段壶、松枝歇蝉摆件、荸荠、生栗等以高超的概括写生能力和制作水平,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各种植物、动物的优美姿态,紫砂泥色材质的语言美借助于物体形象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4、寓意思维
寓意是陶艺创作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各种神话故事,传统典故数不胜数,为寓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题材。如牡丹象征富贵,荷花喻意洁白,梅花体现坚毅,竹子代表清高,蝙蝠谐音福气,松桃喻意长寿、五福临门、五子登科等。寓意思维具有浪漫主义的的表现情怀,寓意创作更是一种较为深层次设计与文化的揉合表达,为主观形象与客体语言的高度统一。陶艺创作用寓意题材进行表现的作品十分普遍,常被人们所用。例如:紫砂茶具《竹段松梅壶》、《五福蟠桃壶》等就是运用这类内容进行设计取得成功的典范,壶体分别以竹节、蟠桃为造型,壶嘴、壶盖、壶把配以梅花、松树、竹枝、桃叶、蝙蝠、桃枝等元素点缀形体,各部分比例协调统一。
5、偶发思维:
偶发思维存在于艺术创作活动中,为不经意间情感思维的流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有些作品的设计是靠灵感的瞬间迸发,属于顿悟式的思维方式,它有别于联想与记忆的思维,为作者心灵自然条件折射反映,是艺术创作较为直接的创作手段之一,此种思维方式多运用于现代陶艺创作。
(二)、创新思维教学中的运用
熟悉创新思维途径只是迈出创作设计的第一步,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作品的创作才是专业创作能力的真正体现。有些学生懂得思维的方法,却缺乏构思的素材,脑中空白一片,或者有些学生能把自己的构思画成方案,但却无法把创新思维延续渗透到工艺制作的环节,做出来的作品与方案相差甚远。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了创新思维的方法,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创作技巧和创作经验仍然无法实现创新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最终实现不了陶艺的创作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1、注重艺术积累,拓宽创作渠道
人类生来具有艺术创造的潜能,但这种创作的潜能是需要通过某种训练才能被激发出来,陶艺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法则才能实现。中国制陶历史悠久,先人们在长期的制陶过程中不仅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工序和烧造方法,而且给后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陶瓷经典作品,这是宝贵的物质遗产。在教学时,根据宜兴陶瓷产区特点开展教学,按照种类分成雕塑、器皿、杂件三部分内容进行训练,通过选择各时期一些代表性陶艺作品对其在造型设计、成型工艺、装饰手法的特点进行讲评分析,了解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对陶艺作品的鉴赏能力。在课外布置一定数量的绘图作业,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陶瓷图形资料,并用文字说明创意特点,来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存。引导学生积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收集有用题材进行构思,拓宽创作渠道,积累艺术素材,为今后创作打下基础。
2、加强技能的训练,提升动手能力
陶瓷创作是艺术家思想、情感、意愿在陶瓷物质材料上的体现,每一个时代的陶瓷艺术都以其特殊的材料和方式记录下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在整个陶艺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开发都有赖于艺术家对周围事物敏锐观察,有赖于对前人作品的学习临摹,从中汲取有益设计元素。让设计变成作品这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技能无法进行,在学生对陶瓷创作过程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开始进入实践操作技能训练阶段。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仿制,了解泥性,学习造型制作、模型翻制、成型手段的工艺过程。学习雕塑技法选择从动物到人物的临摹步骤,学习造型制作可以选择前人经典的紫砂壶款式进行仿制,抓住形体的结构、比例,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在仿制时先求“形似”再达到“神似”。例如对近代制陶名家黄玉磷、蒋蓉的《供春壶》、《荷叶壶》的临摹,在动手制作前需分析形体的特点,抓住造形特征,弄清楚供春壶是以银杏树躯干为造型,圆形壶体表面肌理丰富,壶把与壶嘴都以支干为造型,荷叶壶为荷叶与莲心、枝干搭配设计的扁圆造型,了解设计构思之后开始仿制就比较容易了。只有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制作的方法,然后把学到的制作技巧运用到自身陶艺的创作设计中去。
3、把握创意方法,形成创新观念
从仿制到创作是陶艺学习初始者必须经历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作技能,一件陶瓷作品创作是想象、记忆、逻辑、寓意等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体,在教学中,把陶瓷创作训练分成传统与现代两类,由学生结合自己专长选择雕塑、器皿、杂件等进行创作设计,以项目的形式提出创作任务和设计要求,确立题材,细化方案,按图制作。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用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形成现代人的创新理念;另一方面又要学会用传统的工艺制作方法去结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创作出当代的陶艺作品。这方面宜兴彩陶是典型成功的例子,彩陶脱胎于均陶,但有别于均陶,经过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彩陶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在装饰工艺上都别具新意,简洁现代的造型配以五彩缤纷点、线、面露胎刻划装饰图案,凸显出形体的视觉美感,形成了彩陶特有鲜明的风格语言。
三、结语
中国具有悠久的制陶历史,其创新思维在漫长的制陶历史中从来没有间断过,各时期新工艺新品种层出不穷,精品迭出。我们在继承借鉴先人优秀制陶技术的同时,更应该从他们作品的创意中获得某些启示,汲取创作经验,总结设计规律,并揉合于现代创作理念之中,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趋向进行创作设计。积极倡导科学的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制作能力,引导人们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追求灵性,不断开拓思维空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陶艺作品来,丰富美化我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 [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3]潘谷雨.中国建筑史.[M].北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