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00年之久的广彩瓷是以产地名来称呼的制品,不是对其彩料的指称。借景德镇及各种外来之胎,在广州绘画上彩,再低温烧造。它在继承中国传统彩绘艺术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洋画的技法,在用色料上,采用民间艺术的图案纹样及各国的图案纹样。大红大紫、五光十色、艳彩四射,就是广彩瓷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国内的收藏家们一度轻视广彩瓷的收藏,一方面认为广彩瓷是在外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以国外画法表现洋人的生活情趣及外国的风土人情,色彩绚丽,画面线条繁复,无奇不有,与中国古瓷淡雅飘逸的风格不一样;另一方面认为它是地方瓷,经济价值小。在国内尤,其是粤之外地方,广彩瓷的收藏者寥寥无几,个别收藏家根本不认识广彩瓷。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彩瓷收藏之风得以兴起,2006年初,有外省的收藏家来找我带路找广彩瓷。
广彩瓷300年的时间,我认为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世纪清代前期,即行家所说的“清三代”;第二阶段为19世纪“清三代”后至光绪年间;第三阶段为民国时期。18世纪的广彩瓷用金彩并不多,大面积使用金彩是19世纪中后期,迎合了欧美社会广泛流行金色的装饰风,所以行家们说“看金水知新旧”。19世纪前,金彩带红,19世纪后带黄,原因是19世纪前广彩瓷的色料多用矿物原料,而19世纪后则多为化工产品,前者彩料施得厚的发色不够理想,色彩较为沉暗,金彩也不够亮,在色彩的调配和运用中,比较多使用复色,更好地表现出层次与和谐,后者多使用原色,以红、绿、金色为主,金光夺目,色彩鲜艳,但彩料偏薄,有变色和脱落现象。
有青花色料的大多数是19世纪前的,因为在来胎时已经上了青花纹饰,到广州后再上彩。广州知名收藏家邹永生介绍说,要区分真广彩和仿制品,一个根据是观察“蛤蜊光”。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彩色膜状物。随着“瓷龄”增加,这种彩色膜状物会慢慢地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彩光,故人们称为“蛤蜊光”。真的“蛤蜊光”紧紧围绕在彩的周围,为细小、均匀的光圈,彩浓厚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明显,彩薄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淡;假的“蛤蜊光圈”比较粗大,呈片状,不自然,深厚彩四周的光圈和淡彩四周的光圈一样明显,没有真的那么自然。
现在造假者已会用各种方法制造“蛤蜊光”,要判断是否真广彩瓷还应结合其标型、颜色、胎质的致密度、颜料等各方面进行鉴别才透彻。
陈志光简介:
江门日报社“收藏鉴赏”栏目顾问、国家注册职业艺术品鉴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