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厚积薄发的人生――王氏前六十年
(一)生我养我的地方――上海(1946-1966)
(二)人生的转折点――新疆(1966-1991)
(三)将古典书画鉴定建立在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深圳(1991至今)
二、写意甲骨文――王氏书法
三、挑战定论,填补空白――王氏学术
(一)王氏学术概论
(二)王氏论著简述
四、一座宝库――王氏藏书
(一)深圳市十大藏书家
(二)省市图书馆有所不及
五、为往圣继绝学――王氏教诲
(一)批评《中国书法论稿》
(二)王氏语录
•后记
附一:王乃栋先生艺术年表
附二:王乃栋先生访谈本末
附三:《王乃栋先生访谈录》撰写日程表
【题记】
2006年12月14日(星期四)天上飘着毛毛细雨,显得更冷,但有一股力量,使得我们心头热乎乎的。
18:30,我们(刘中南、黄泽帆和我)从宝安出发,19:00准时到达南山,王乃栋老师担心我们找不到地方,已经在他家门前的十字路口旁迎接我们了。
21:30,王老师从11楼亲自将我们送到地下停车库,我们带着王老师赠送的10多册图书,带着从王老师家拍摄的100多张相片,带着王老师传授的知识,带着王老师的谦恭目光,满载而归。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林荣华于飘逸轩记
一、厚积薄发的人生――王氏前六十年
王乃栋先生,笔名廼东,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家、书法家、藏书家。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福建南安,父亲40年代初从福建迁居上海。新疆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现为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一)生我养我的地方――上海(1946-1966)
王先生早年(15-20岁,1961-1966年)经常出现在上海福州路的古籍书店,查阅解放以前出版的碑帖拓本,也经常省吃俭用,购买一些字帖。本次访谈,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当时购买的王羲之、苏东坡、米芾的字帖。
我们问:
您小时候的这种爱好是受什么影响的?
王先生答道:
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教育虽然能影响一个人,但是次要的,内因才是最主要。我的这种爱好,也是与生俱来的。
《王乃栋书法集•自序》也提到:
我和书法的缘份是小时候在上海的书店里结下的,当时受益于朵云轩的王壮弘先生和古籍书店的徐松芒先生。
正是这种懵懂的爱好,为他后来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人生的转折点――新疆(1966-1991)
1966年(20岁),因中央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王先生来到了新疆。王先生跟我们说:
当时去新疆,我基本上没有带什么东西,连新衣服都没带一件,只带了一箱子碑帖。在荒凉、偏远的戈壁滩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事情,只能和这些碑帖朝夕相处了。
在举目荒凉的戈壁滩上,王先生与书法的缘份更进一步了;在举目荒凉的戈壁滩上,王先生对书法的认知更多一些了;在举目荒凉的戈壁滩上,王先生对“书之妙道”的感悟更深一层了。而“写意甲骨文”也由此诞生了。
另外,正是在新疆,他完成了第一部书法论著――《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西域书法史纲》,这是敦煌学中第一部比较系统论述中国书法艺术的专著。
新疆,是王先生人生的转折点。他跟我们说:
没有在新疆,就没有《写意甲骨文》、《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西域书法史纲》的出版;而没有这两本的出版,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学术成果,如《陈淳书法真伪图鉴》、《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中国书画分类鉴定图说》的出版,更加不可能提出“中国书画鉴定四级分类法”和“中国书法三大体系说”。如果没有在新疆这段人生经历,我会变成什么样,则不得而知了。
(三)将古典书画鉴定体系建立在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深圳(1991至今)
1991年(45岁),来到了深圳。1992年从新疆石河子市调入深圳宝安区文化局工作,并定居宝安。2006年8月,迁居南山区。
我们问:
人们都说:深圳,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深圳,是个浮躁的现代化城市;在深圳,大家全部向钱看。您是如何看待的这些问题的?
王先生很感叹地跟我们说:
前人都经常感叹“人心不古”,现在是经济社会,更加是这样啊!
我们追问:
在这种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大环境下,你是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
王先生答道:
也许是上天安排的吧!民间传说不是有“星星下凡”的故事嘛,也是上天安排我来做这个苦差事的。
我在深圳做学术研究,其心态和干劲,和年青时在新疆一个样。10多年来,基本上不参加社交来往。要外,出入书城、博物馆、展览馆,广收有关文献资料;在家,独守书斋,孤灯作伴,全身心投入创作之中。
我想,一个人要先立志做什么样的人,然后认定了目标,大胆、努力去做。即使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我在宝安区文化局当普通职员,做的事情,有些连专业机构、科研单位的专家都不一定做得出来。
我们又问:
研究需要大量的资料,那您是如何收集资料的呢?
王先生说:
比如打井,水多的地方,一打就有,人很快就满足了;深山打井,就一定要挖得很深。我认为条件好的人,容易浅尝辄止;条件不好的人,会执着追求,更用心去收集资料。我就是一个到处购书,到处看展览的人。
终于,随着2000年文物出版社《陈淳书法真伪图鉴》的出版,王先生的古典书画鉴定研究一发不可收拾,学术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三种(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鉴评本怀素自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国书法三大体系图释》(中国大百科全书2005年出版);
《中国书画分类鉴定图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出版)。
王先生有意无意之间,在一座极为现代化的经济特区――深圳将他高深超妙的古典书画鉴定体系建立起来了。
二、写意甲骨文――王氏书法
《王乃栋书法集•自序》讲叙了他学习书法的经历:
参加工作后在大西北垦荒,赖有一堆碑帖作伴。早期曾习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楷书,后喜宋、明人行草及“二石一盘”(《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但心仪羲、献(即王羲之、王献之),腕迷翰墨,眼高手低,未入其门。复求教于韩天衡先生。
而真正感悟“书之妙道”的,还是从新疆那些日子开始。《自序》说:
因长期受塞外苍茫瀚海景象之熏陶,忽悟笔墨如大漠变幻莫测之风云,无有定则。行云流沙之时,任其自然;开合吞吐之际,妙造自然。心手无有挂碍。书之妙道,非斤斤于点画而能成也!通其理,得其气,积其厚,方臻大成。遂以长锋羊毫运己不羁笔墨,随意作书。
而王氏“写意甲骨文”也由此诞生了。《自序》载:
尤爱甲骨文之原始、神秘意味。试参以行草之笔意、岩画之构成、古玺之章法,作“写意甲骨文”。写意者,聊写胸中之气而已,满纸点画狼藉,几不成字,亦无意于字之工拙。
王先生喜欢用长锋羊毫创作,书法兼宋明行草、先秦甲金笔意,挥洒自如,淡定有度,一派儒雅气象,得到了当代方家名彦的赞赏。《自序》载:
幸有良师益友不以为顽劣,屡蒙教诲。
朱乃正先生为我书展题词:会通古今。
王学仲先生曾题曰:以甲骨作草篆,变契刻为奇文。
刘正成先生寄语:对甲骨文书法精研深究,而又以艺术匠心去“写意”之,使甲骨文书法中最有趣味一面发挥尽致,观之令人神飞意展。
周俊杰先生说:他不着意于原刀刻痕迹,而是随兴挥洒,将刻板的、没有笔意的刀痕与个人的气质、修养、技法熔铸为一体,创造出了新的甲骨风格。无疑,他将甲骨文艺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傅嘉仪先生也说:从传统中辟一新径,给古老的甲骨文以血肉,赋以声色,奏出时代之强音。
梅墨生先生认为:他的作品从创作心态到表现形式上,都比较“现代”,有新意。尤其是用笔,对传统方法是一种反叛,自由、率意,一扫过去的那种“书卷气”。构图上大开大合,节奏富于变化,每一幅作品都透出创作上的冲动感,达到了“表现”。
三、挑战定论,填补空白――王氏学术
(一)王氏学术概论
我比较系统学习了王乃栋先生的论著,并与现代书法艺术界相比较,认为王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新”。如果说王先生的书法是“从传统中辟一新径”(傅嘉仪评)的话,那么他的学术研究更是如此。在研究课题的选材上,他所选的都是前人少做、甚至没有做的。
二是“补”。因选材的“新”从而起到了“补”的作用。王先生的学术成就,填补了中国艺术史上很多空白。
如:《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西域书法史纲》是敦煌学中第一部比较系统论述中国书法艺术的专著,《陈淳书法真伪图鉴》是第一部关于古代书画家个人作品真伪鉴定的专集,《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是国内外第一部中国历代书法墨迹真伪鉴定的图典工具书。
三是“敢”。敢于挑战专家,敢于挑战定论。王先生的鉴定主要靠“目鉴法”,从艺术的角度探索,同时结合古今中外出版的大量文献典籍(非原件),进行类比、考证,提出了众多与其他专家、学者不同的意见。
如:2003年书法界、收藏界争议不休的《出师颂》,以徐邦达为首的七位专家撰文表了态,认为《出师颂》是隋人所书。王先生撰写《米友仁鉴定跋的真伪与隋人〈出师颂〉的问题》一文,从米友仁鉴定跋文的真伪切入,通过大量资料的类比、辩证、鉴定,从而提出与徐邦达、启功等鉴定大家不同的意见。还有对传为北宋米芾的《研山铭》、《多景楼诗册》,传为唐欧阳询《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行书千字文》等作品的鉴定,也提出了和一些专家不同意见。
因为王先生所见的历代碑帖,大部分为出版物,并非原件,曾有人批评道:
他见过几本真迹,也在那里大谈鉴定?
欣赏王先生的崔陟先生(文物出版社编辑)曾经说过:
你说的不无道理,但主要还是靠悟性。悟性不好,守着一大堆真迹也白搭!(可参考《收藏》2005年4月崔陟先生《一个敢于说话的人》)
言外之意就是说王先生悟性高,并有能力从出版物来鉴定作品的真伪。另外,王先生也调侃告诉人们:
我在印刷品上都能看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许多所谓国宝都是伪作,那真迹就没有必要看了嘛。
四是“立”。王先生创立了“中国书法三大体系”、“中国书画鉴定四级分类法”。王先生将中国书法分为三大体系:即实用书法、艺术书法、伪异书法。又将中国书画鉴定分为四级:即暂定真迹、似真、疑伪、赝品。这些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五是“多”。到目前为止,他对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主要是书法鉴定)研究成果(书法作品集不计)共计10种。其论文发表于《书法报》、《美术报》、《书法》、《书法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香港《收藏天地》等报刊杂志也有很多。另外,还参与《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的编写。可以说,王先生学术研究硕果累累,这是许多名家、甚至某些大家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从他出版的论著来看,图书的印刷精良,校对精当,有些书还亲自设计、亲自督印,颇费心思
(二)王氏论著简述
(一)《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西域书法史纲》,王乃栋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32开本,12万字,正文146页,附图124页,时价5.20元。
《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西域书法史纲》是敦煌学中第一部比较系统论述中国书法艺术的专著。
尽管此书后王先生的《结语》说:
1985年9月初稿,1988年12月定稿,1989年1月7日抄校毕。
但王先生还是跟我们说了实话,道出此书出版之难:
《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我在1986年已经完成并向新疆人民出版社投稿,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1年,王先生已来深圳宝安,而新疆人民出版社地才正式出版,历经了5年。
王先生还跟我们说了一件事情:
日本人曾得意洋洋宣称:‘敦煌虽在中国,但敦煌学研究却在日本。’当时我很无奈、也很感慨,对中国清末民初那段丧权辱国的政权,的确很痛心疾首,同时我十分气愤地说:“其他不说,至少关于敦煌的书法系统研究你们日本就没有做,只是出版一些出土资料,而我们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知识分子的爱国,像鲁迅、陈垣等前辈,他们就是靠“一支笔”的创作来表达的,其力量并不亚于身披军装,亲临战场。
二)《书法题款艺术图解》,王乃栋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小32开本,9.5万字,正文156页,时价5.50元。
此书主要谈书法创作中题款的一些问题,分:题款发展概览、题款方法例说、对联题款、扇面题款、题款原理解析和题款形式探索六个方面。
(三)《陈淳书法真伪图鉴》,王乃栋著,文物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32开本,字数未详,正文181页,时价46.00元。
《陈淳书法真伪图鉴》是第一部关于古代书画家个人作品真伪鉴定的专集。此书是王先生鉴定的开山之作,值得注意。
陈淳(明宪宗成化十九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483-1544)中国明代画家。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词、书法,善绘画。从文征明学画,擅花卉、山水,精于水墨写意,师法沈周、文征明,所画多文人所喜爱的花卉草木,用笔洗练,泼墨淋漓,画风疏爽俊逸,意趣闲适宁静。其山水取法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又参以己意,发展变化。作品多写江南山水,笔墨简练,水墨淋漓,意境幽雅,反映了文人闲适淡远的生活情趣。陈淳的绘画,特别是水墨写意花卉,在当时深得文人赏识,对后世的写意花鸟画有很大影响,后人将他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其书法以行草为主,用笔多用中锋,方中有圆,气沉力劲,势强意活。明代赵宦光曾将他与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相提并论:
京兆(祝允明)大成,待诏(文征明)淳适,履吉(王宠)之韵逸,复甫(陈淳)之清苍,皆第一流书。
尽管陈淳的书法在他所处的明代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近现代,人们对陈淳却是陌生的。王先生在此书第二部分《陈淳书法真品》小序曰:
自清以后,直至现代,论书者往往忽略了陈淳这位吴门是大家。按时出版的有些书法史书之类,大多反复转抄,在介绍书法家时,常无陈道复之名。
还列举了像祝嘉《书学史》、丁文隽《书法精论》、陈彬和《中国文字与书法》、陈康《书学概论》、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都没有记载陈淳的现象。
王先生还跟我们谈了写这部书的因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陈淳的书法作品,为其气势所震撼,非常喜欢。于是有意识的收集他的相关资料,在收集过程中,竟发现有很多仿造品,然后就有了这本书――《陈淳书法真伪图鉴》。
此书前有吕济民先生(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史树青先生(史学家、文物鉴定家)的题辞。吕济民先生题辞曰:
鉴古颂今,去伪存真。
为《陈淳书法真伪图鉴题》。庚辰春,吕济民。(朱文:吕济民印)
史树青先生题辞曰:
久负佳名笔入神,存疑待问更何人。
恨无法鉴张葱玉,同赏白阳面貌真。
张珩先生行前见告其鉴别周作民藏明人手迹时有赝品,启元白先生有《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刘九庵先生有《祝枝山代笔人吴应卯》诸作,皆有助于古人手迹之鉴别也。
《陈淳书法真伪图鉴》,二○○二年五月史树青题。(白文:史树青印)
两位名家的题辞,可窥见此书的份量,特别是史树青先生罗列了鉴定大家张珩、启功、刘九庵作为激励,可见用心之良苦。
(四)《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三种之《历代楹联书法真伪图鉴真伪》,王乃栋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社。大32开精装本,字数未详,正文101页,时价43元。
《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是第一部关于历代楹联书法真伪鉴定的专著。《全集》分三卷:《历代楹联书法真伪图鉴真伪》、《碑学名家书法真伪图鉴真伪》、《海派画家书法真伪图鉴真伪》。这项工程,用王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前人没有条件来做,今人尚未着手来做的艰苦工作。
王先生在《海派画家书法真伪图鉴真伪•绪言》也说出了其中的苦乐:
笔者耗时十年,阅书千种,在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资料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撰写了这部《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三册),旨在就书法的真伪鉴定问题提醒诸位多个心眼。此项工程如同大海捞针,难免挂一漏万。
《历代楹联书法真伪图鉴真伪》收入自明代徐渭、张瑞图、陈洪绶、傅山至清末翁同和、齐白石等36家的楹联“鸳鸯件”101件。
而对于书画批量的造假,王先生在此书《绪言》末提出新的揣测:
现今鉴定家们谈到古代书画批量作伪的地方,均沿旧说,大致有苏州片、扬州片、绍兴片、后门造、河南造、湖南造、广东造等等,却很少提到民国时期经济相对繁荣的上海。
本书“鸳鸯对”据以复制的底本,部分1925出版年上海世界书局所印的《名人楹联真迹大全》有1928年上海中华书局所印《楹联墨迹大观》这两部楹联专集。两书均在上海影印。因此,关于“鸳鸯对”的重要制作场地,是不是还应有一个“上海仿”?
(五)《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三种之《碑学名家书法真伪图鉴真伪》,王乃栋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社。大32开精装本,字数未详,正文101页,时价43元。
《碑学名家书法真伪图鉴真伪》收入自清邓石如、黄易、阮元、包世臣、伊秉绶至康有为、李瑞清等28家的楹联“鸳鸯件”101件。
王先生在此书《绪言》说:
碑学名家是指清代擅长篆刻、善写篆隶的金石家和提倡师法北碑、从汉魏六朝民间书法中吸取艺术素养的书法家。前者如邓石如、吴熙载、陈鸿寿西冷八家诸人;后者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还包括一些以篆隶书体名世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如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人,是一批在清代中叶后活跃于书坛并成为推动清代书艺进一步发展的杰出书法家。碑学的兴起,荡涤了清代早期以赵、董书体为主的“乌、亮、光”的馆阁体书法一统天下的沉闷空气,使清代书艺焕然一新,进入到一个以古为新,崇尚个性、丰富多变的历史时期。
碑学的兴起,无疑成就了一批书法大家,也无疑会造就出一批书法大家的赝品。正如东晋“二王”的书艺成就,伴随着“买王得羊、不失名望”的造假现象。碑学名家的书法真迹传世不多,价值不菲,不法商贾为了以假乱真,追求暴利,往往完全按照碑学名家的书法原作分毫不差地复制“鸳鸯对”,以及“鸳鸯条幅”、“鸳鸯中堂”等等,以售其奸。有原样精制,有临其大意;有加款添字,有减款改题;有集字成文,有仿书生造;有改头换面,有张冠李戴……手法之多,手艺之高超,使人叹为观止,同时仿制品又有相当的数量,除了“鸳鸯”之外,还需要“二奶”、“三房”、“四妾
(六)《中国书法“鸳鸯对”鉴定全集》三种之《海派画家书法真伪图鉴真伪》,王乃栋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社。大32开精装本,字数未详,正文101页,时价43元。
《海派画家书法真伪图鉴真伪》收入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七家的楹联“鸳鸯件”101件。其中涉及海派名家赵之谦的书法作品,占了总数的一大半。
王先生在此书《绪言》中,披露了艺术收藏、艺术市场的一种现象:
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在信息交流已经发达的现代科技条件下,人们也不可以全部见到书画家传世的所有作品。所以,“鸳鸯对”还必然有较大的市场。无论是在公、私收藏单位或个人的藏品内,还是出版的书刊或图录中,只要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照样复制的赝作堂而皇之地不断亮相。艺术市场甚至艺术研究领域内的这种鱼龙混杂现象,不知要延续到何时。
(七)《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王乃栋著,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大16开精装本,字数未详,正文720页彩色印刷,时价360.00元。
《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是国外内第一部系统的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墨迹真伪鉴定的图典工具书。书中收录了从魏晋至清代244位书法家(魏晋至元代67家、明58家、清117家)的传世墨迹687件,其中真迹约300件,临摹及伪作380多件。其中大部分是国内外博物馆的藏品。
《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是王先生积40多年之学、阅书1000种以上、历时10年多而成。书中披露的大量原样复制的“鸳鸯对”、“双胞胎”书法作品将使人们大开眼界。例如:明代著名书画家唐伯虎的书法《落花诗》竟有4种版本。还有,同一件书法,作者却张冠李戴,换了一个人;或同一个作者,文字却移花接木,变出另一件,等等。作伪的手法五花八门。传世历代书法的临摹仿造概况,在书中得到较为系统的梳理。
关于此书的出版,王先生和我们诉说了其中的酸苦:
《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于2002年完稿,并向文物出版社投稿。由于这本书稿的一些意见和许多名家的观点相悖,经过了反复修改,拖了将近两年。后来,文物出版社社长将这本书稿请启功先生过目,启功先生当时说了些什么,我不知道,但不久,《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出版了。
时过两年,2004年8月《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终于出版了。2004年8月20日,“《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首发式暨研讨会”在深圳市宝安区都之都大酒店举行(由深圳市宝安区委、区政府主办,文物出版社和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局联合承办),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等地的书画鉴定和书法研究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首发式。与会者包括文物出版社、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TOM“美术同盟”网、《收藏》杂志社等单位的教授、研究员、书画家以及深圳市、宝安区的有关领导和专家。我国著名大学、文博单位专家、学者的到会研讨,充分证明了《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重要意义和学术含量。
来源:书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