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宇,1959年生于河北,1981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后在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研修。现为文化部中国美术创作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大美术报》主编。多幅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曾在中国美术馆、河北画院等地举办画展和作品研讨会。多幅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收藏。出版有《程翔宇山水画选》、《古巷品逸——程翔宇作品集》、《程翔宇水墨山水》等作品集。
著名山水画家程翔宇是大家公认的“翰墨中坚”,也是名副其实的苦学派,走到今天,全靠着一腔热血和执着的信念支持,无论是北上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求艺,还是南下中国美院“取经”,都付出了成倍的汗水。他融合南北画风,吸纳古今精华,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执着而痴迷地努力着,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专研,有着独到的感悟和见解。步入知命之年的程翔宇,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只有读懂了传统,才能进行艺术创新,才能跟随时代发展。”程翔宇日前对记者表示。
商报:听说您的求艺之路也是颇为辛苦,是谁影响您走上艺术之路?
程翔宇:我受家庭影响很大。小时候父亲搞中医,而且喜欢画画。此外“文革”前正好有个老画家从北京被下放回去,我就跟他学。1980年我考上了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平面设计。但当时学校很多老师是画国画出身,画的很棒,学校安排了很多国画课程,花鸟、山水、人物,包括油画我都学了,学得很杂。
商报: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当初学得很杂好吗?
程翔宇: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体会得多一些还是很好。我搞过人物画、连环画,都也不错。年轻就想着尝试很多,直到1991年到北京画院进修,才确定主攻山水。以前的广泛涉猎,为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商报:您认为传统有什么好处?
程翔宇:传统中有着一代代人承接下来的最优秀的东西,中国山水画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技法及表现形式等成熟完备。可以这么说,中国画的历史,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我在后来,越画越感觉到了传统的重要性。在不明白传统的时候,创作追求的是形式和表现,而一旦读懂了传统,才会升华到另一个层面。
商报:您是怎么追寻传统的?
程翔宇: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感觉到,要想画中国画,就必须寻根求源。我就到中国美院插班到山水画专业本科二年级学习。中国美院的前身为国立艺专,很注重传统继承与延续,陆俨少、潘天寿、林风眠、赵无极等大家都曾在那里任教,中国画文脉传承很深,比如专门开了临摹室,本科山水专业始终以临摹为主。
商报:把临摹看得那么重?
程翔宇:对,4年当中始终是以临摹为主,第一年通过临摹认识画树石的笔法,第二年临摹宋人小品。我是带着进一步认识传统的想法而来,所以特别渴望这样的机会和环境,当时特别刻苦。从宋人小品到元代画作、明清作品,临摹的不计其数。通过临摹,我明白了中国山水画每个时期的特点、脉络、传承,还有产生大师作品的社会环境、历史原因、文化背景等。
商报:宋代山水画树起了后人不可逾越的高峰。
程翔宇: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宋代山水给人的是高山仰止的气势和构图,但终归是为上层服务的,体现的“民意”就少些。到了元代,一些汉人赋闲在家,很有文化,家境富裕,就寄情于书画,逐渐文人画兴盛。元代出现纸张革命,开始用麻纸替代绢上作画,所以笔墨的技巧要求也相应提高。明清延续宋元时期的高峰,宋画的精神体现在明代多,到了清代,元人的东西又比较多些,尤其是“四王”的出现。元代就对中国的绘画进行了很好的调和,有文化的人从事了绘画,不是纯粹的画家圈子,加入了自我即画家的心性,更能够表现画家本人的思想和个性。
商报:这对当代画家有何影响?
程翔宇:通过对历史各个时期的研究,就会把感悟体现在自己的绘画当中,明白自己要通过作品,体现一种什么样的自我精神,传达给别人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商报:您觉得现代的山水画家有何欠缺?
程翔宇:现在有些画家对传统的研习不够,没把传统吃透,一是对传统文化研习不够,个人修为上不去。陆俨少当年强调,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可见他对读书的重视。二是对传统笔墨的研习不够,技法、审美等规律就无法遵循。
商报:那当代山水画跟历史时期相比,如何?
程翔宇:我并没觉得是下滑了,现在就有一批中青年画家,画得很好,在这条路上走得也很辛苦,我觉得有他们在努力,中国的山水画就不会走下坡路。
商报:听朋友们说,您是个地道的苦学派,选择了画山水,您后悔吗?
程翔宇:不会。在山水的道路上,我是痛并快乐着。我在不停的尝试和否定中前进。至于说苦学,我觉得那是应该的,就像是农民出工,天天起早贪黑,对得起那块地,而且付出了多少汗水,才能有多少收成。绘画也是一种劳动,是一个需要一生奋斗的事业,需要不停地做下去。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倾其一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