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情】
“我负丹青,丹青负我”
“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今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由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联合主办,一楼至三楼展厅全部启用于一个个展尚属首次。而此次参展的吴冠中捐赠给五家海内外公立美术馆的160幅作品,涵盖画家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各个重要阶段,是近年举办有关吴冠中艺术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
展名“我负丹青”取自吴冠中自传《我负丹青》。策展人江梅解释,这四个字饱含了吴冠中对艺术、理想、人生的百感交集、悲喜交加,他一生的经历在其中反映。而吴冠中本人则说,“之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搞了一辈子的丹青,却没有画好。但是,步入老年之后,我发现绘画造型毕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局限性,如果说‘丹青负我’,却也显得我太狂妄了。”
然而,吴冠中毕竟还是说出了“100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对此,他解释道:“这是说明美术和文学的影响是不同的。多十个齐白石是好事,少十个齐白石也无碍,但是少了一个鲁迅,中国就少了脊梁。我觉得自己应该学鲁迅,这是作为一个老年人的心态和感情。我这个年纪了,要说真话,如果违反我内心的话,会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晚年的吴冠中认为文学的力量甚于美术,“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为了感动人,就必须去不断接触聋哑人,用形象表现内涵,而用文字来描写可能更生动。无论是画家、画师还是大师,不能总讨论绘画是美的、像的,我们应该多讨论绘画、美术是干什么的。”在吴冠中看来,控制艺术的是诗、是内涵,“达·芬奇说艺术的最高形式是音乐,但我认为诗,它比音乐更深刻、更有涵养。”
九旬高龄仍想创作巨幅油画
十几年前,一篇《笔墨等于零》将吴冠中推向了风口浪尖。时隔多年,圈内人士还会时常提起他的这一观点,甚至很多人认为吴冠中的所谓“笔墨等于零”就是提倡不要笔墨。昨日,吴冠中再次对“零笔墨”作出了解释。
“当年这篇文章不到千字,但很多人都断章取义误读了。”吴冠中说:“我的意思是笔墨作为一种形式,等于零。比如,吴昌硕的一笔很精彩,但是这一笔用在另一个画家的花鸟画上就是败笔。笔墨离开了作品就是零价值,只有根据作品才能产生好的笔墨,但用到第二张画上却是没用了。所以说,笔墨是奴才,为我们所用。”
很多艺术家步入老年,因为眼力不济、身体衰弱,不得不放弃油画,而开始大写意的水墨。然而,吴冠中身边的朋友告诉记者,九十高龄的他却还在家里兴起画巨幅油画。“我有了灵感才能创作。”吴冠中说:“我要构思很久,直到非画不可了才下笔。”在他看来,创新是创作的根本,“创新是一种冒险,十之八九不易成,但是文化就是靠创新,不创新就要灭亡。”
【真作为】
“卖假不解决,文化难起来”
岁末年初,吴冠中假画案闹得沸沸扬扬。吴冠中虽然在那幅假画《池塘》背后题写了“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但却没有在这场真假纠纷的官司中起到任何作用。他感慨万千地说:“现在一说官司,我就不愿意提。”
不过,有些气不过的吴老爷子依然说起了当年自己打假的那场官司,“那幅假画《炮打司令部》创作日期标明是1960年,但这件事情1963年才发生,年代不同,明显是假画。我整整打了三年官司,浪费了三年时间!法庭不得不最后判决为假画,要求对方赔款道歉,但对方拒不执行,最终只能通过法院向媒体发布公告了结这场官司。国法不允许卖假,但是行规却可以卖假,现在是国法管不了行规,这个问题不解决,文化如何起来?”
与假画相比,自己画作的好坏更让吴冠中担心,“我并不担心假画,因为与我无关,但是坏的作品就等于在骗人,不能让它出去,之前就得毁掉。”于是,就发生了吴冠中烧毁油画、水墨、水彩作品200余幅的一幕,被人传为佳话津津乐道。
对此,吴冠中解释:“此举起因是当年荣宝斋选了几幅我的画去卖,我匆忙选画,回家后总觉得有几幅不好。第二天去看,画已经裱出来了,而且价钱定得很高,我看了确实不好,但是出不起这个价把画买回来。之后,我就想假画我管不了,但绝不能让自己的坏东西出去。这也有先例,潘天寿就曾花大钱把自己不好的作品买回来毁掉。”
“艺术无国界,绘画非遗产”
昨日上午还在医院因发烧吊针的吴冠中,下午飞抵上海后就直奔上海美术馆,在进入通气会现场前,先去看了一下自己的作品展。“这次展览就好比是全家福,看到它们,就会回忆起每个阶段的甘甜和苦难。”
为了完整“全家福”,吴冠中在二次捐赠上海美术馆后,又于去年年底第三次捐赠美术馆素描、写生作品15幅。对于屡屡捐赠精品佳作,吴冠中表示:“什么都可以是遗产,但绘画不是遗产,它是大家看的。家人也同意我的观点。”
此次参展作品中,部分捐赠作品由新加坡美术馆提供。此前,吴冠中将其油画、水彩、书法等113幅作品捐赠新加坡美术馆。据报道,如果按照近期国际拍卖行对吴冠中作品的拍卖价推算,这批画作市值估价高达660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不过,捐赠海外公立美术馆的举动再次引来非议。
重提旧话,吴冠中回应:“画家可以有国籍,但是艺术无国界。”
来源:《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