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术名家 > 艺术名人

海阔天高 才情任挥洒 访张海先生

  蔡树农(以下简称蔡):江浙沪地区的书法发展更多地仗借于它的明清民国以来的繁荣传承,河南似乎不具备这个条件,“文革”结束后,河南的书法是如何起步的?有没有标志性的开端?
  张海(以下简称张):先要说明一点,去年河南书协已换届,我已不再担任主席一职。按常理应当采访宋华平先生,让我讲不太合适。但考虑到自己既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者,又是受益者、宣传者,藉此回顾这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令人激动神往,催人奋进。我就接受您的采访。

  明清民国以至近代,河南书法状况确实不如人意,难以与江浙沪地区相比。书法大家大都在江浙沪,差距明显。但从历史文化积淀来讲,河南具有的优势,是许多省份不及的。书法遗迹十分丰富,夸张一点说,许多人生活在碑刻之中,我自己就是喝着伊洛河水看着龙门二十品长大的。书法文脉始终在延续,这种影响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一旦遇到合适的阳光土壤便会破土而出。

  河南书协于1980年成立。河南书法发展基本上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要说起步的标志,应该是1984年的中原书法大赛吧。首届中原书法大赛带有开创意义,发动广泛,层层选拔,全省各地市18个代表团1000多名书家集中在省会郑州现场比试,如何组织好现场命题创作、公正评审、决出名次、搞好开幕式及颁奖大会、安排好千余作者三天活动日程等都是问题。我当时任书协副秘书长(没有秘书长),谢瑞阶主席已八十高龄。虽有多方帮忙,具体组织实施就落在我身上。

  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只能靠集体智慧。好在那时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支持多干预少,书协主席团成员和组织者主动提出不参评,为保证中原书法大赛的权威性、公正性创造了良好环境。加之组织严密,评选办法科学,大赛圆满成功。启功先生给中原书法大赛很高评价:“千人大赛古无俦,逐鹿书林笔墨遒。万木草堂诗句在,八方风雨会中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书法大赛在书法界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河南书法要与先进省份缩小差距,必须创作、理论并重。扬长补短,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这其间邀请兄弟省市的知名书法篆刻家、理论家来河南举办展览和讲学,如费新我、沙曼翁、苏白、吴丈蜀、王学仲等。还组织书法代表团赴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取经拜师。

  中原书法大赛前后举行了4次,书法从此在全省深入人心,受到广泛关注,得到了省内各级领导热情支持。

  蔡:第一届河南“墨海弄潮”展曾到杭州展出,那时我有幸目睹,对作品印象非常深刻。作为领军人物,请您谈一谈它发生的缘由,以及后来全国性的影响为什么能打响?

  张:1986年“墨海弄潮”展是河南书协第一次以群体形式推出的书法联展。从当时河南书家的实际情况看,一个一个推难以走出去,以中青年群体形式推介有可能得到社会认可,相当于现在流行的什么组合吧,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是正确的。第一次推出的15人,都在四十五岁以下,都擅长几种书体,书风伟岸雄强。北京首展,没有找名家题词,仅书协主席谢瑞阶先生,以他的名义写了前言,结果反响不错。它的意义不在于展览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在于河南书协敢于推出新人的战略眼光和举措。当然,作品的水平还说得过去。十五人风格较为鲜明,没有受到同时期代表书家作品影响。也未泥古不化。

  “墨海弄潮”每四年一次,形式各不相同。先后办了5次,推介了100多名作者。作为这一品牌活动的总结,是在2001年出版了《河南百人书法作品集》。现在他们其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河南书法队伍的中坚。在全国大的展览活动中入选率很高,再加上省内广大作者投稿,河南入选数一般保持100件上下,从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起,每届国展河南入选数、获奖数约占十分之一左右。

  蔡:只要抱客观态度就会发现河南书法的发展是持续性的广泛性的深入性的,按常理,它很难有这样的成绩,因为河南经济相对滞后,书法怎么会在河南蓬勃健康发展?

  张:上层建筑,某种程度上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这是一般规律。河南经济整体上和江南省份差距很大。但穷则思变,一个有作为有抱负的艺术家,兴趣和对艺术的挚爱是不竭的动力,绝不会为一时的困难改变初衷。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工作,可以改变现状。河南书协成立之初一年的经费仅5000元,一间办公室,一个工作人员。几年之后,上级领导看到书协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逐步加大投入,重点扶持,经费倾斜。人员编制一度高达7个。在文联诸多协会中脱颖而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蔡:请谈谈河南三十年书法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

  张: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8年的起步阶段,这期间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包括书法市场培育。八十年代初,1件书法作品收点笔墨费,以后逐年调整润笔。这样做,对书家、对市场、对收藏家都有好处。当时多数人都没有掏钱买书法作品的意识,而到河南可得先要问问多少钱一平方尺。1989—2000年为飞跃阶段。这几年河南在以国展为代表的重大展览中,入选和获奖数,都稳居在一、二之间。2001年至今则稳步前进,一批青年作者崭露头角。

  蔡:重奖书法作者,甚至“农转非”是河南的首创,它肯定起到激励作用,重奖的真正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与其他一些学科奖励相比,重奖还谈不上。一切奖励措施最终的目的,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促进这个艺术门类的繁荣和发展。多年来河南一直坚持凡入“国展”者,主办单位不奖我们奖,主办单位奖多少河南也奖多少。如今一些省份也这样做了。奖金是对艺术、对艺术家价值和付出的肯定。奖金不能衡量一切,但起码是一种标志,是一种信号,让全社会都来重视书法、重视人才。首届中原书法大赛的获奖者以及国展、兰亭奖的获奖者不少走上了文化战线领导岗位,有的担任地级市领导职务。有的“农转非”、“工转干”。有的由业余走上了专业,这是作者自己多年辛勤耕耘与河南各级领导关注的结果。

  蔡:学习借鉴的经验可否梳理一下?

  张:简单说来,采取多种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

  蔡:河南是如何解决书法梯队(人才)建设的?书法梯队建设对任何一个书法地区书法事业的发展都是至关紧要的,它是基础,没有基础就成了海市蜃楼。

  张:河南省书协多年坚持“尊重老年,依靠中年,提携青年。”搞好梯队建设,绝不是权宜之计,这保证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为此,根据不同特点,制定不同措施,学习上提供机会,生活上给以关怀,工作上大胆信任、放手使用,从而形成一支和谐融洽、结构相对合理、人才齐备的书法队伍。

  蔡:您个人觉得自己对河南书法所作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您在河南书法界的影子太大,会不会仍然一如继往地给河南书法施加影响?

  张:如果说有贡献的话,我看有两点,一是通过自己和书协一班人以及河南书法界的共同努力,就如何发展书法事业达成了共识。且被各级领导认可和支持,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谐、能干事会干事的良好环境。二是带出来一支书法队伍。没有这支队伍,事业就不会延续。去年换届,我已将河南省文联、省书协的接力棒交给了更加年轻的同志。我希望自己在河南的影响越来越小,且主动减少对河南的影响。既要把集体的事业看成是自己个人的事业,又更要相信接班人会比自己做得更好。

  蔡:从河南书协到中国书协,这样的身份转换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挑战?会否以河南情结进行某些书法变革?

  张:中国书协换届两年多了。换届之初,我曾说过,当本届届满回忆往事时,要多一点欣慰,少一点遗憾。两年来,自己还是尽心尽力做了一些应当做的工作,至于得失,这里不多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有公论。你说的挑战是肯定的。一份职务一份责任。如果说过去想的做的局限在河南,那么,中国书协换届以后,想的做的则是如何在有限的任期内,中国书法事业要有较大的发展。我不会以河南的思维情结对待工作。而是以对书法艺术的情结,对书法人的情结去对待工作思考问题。要以全国广大会员为本,以书法为本,否则,对事业发展无益,也对不起广大书法家,辜负了领导的期望。十七大号召,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中国书协一定要积极承担这一历史重任,抓住机遇,书法事业海阔天高。我们尽可挥洒自己的才情。

  我还想说一点。一门艺术在一个时代没有大家、没有经典作品,这门艺术就缺乏生命力,是时代的遗憾,也是艺术家的遗憾,书法界应该达成共识。并通过书法界的长期不懈努力,造就一批书法大家,打造一批书法经典作品。最近,我撰写了一篇关于思考经典与大家的文章,正在征询各方意见。发表后,欢迎争鸣探讨。也希望《美术报》给以关注。

  蔡:谢谢。




来源: 美术报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meishujia/qianlifaxian/2019-09-16/31175.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艺术名人最新 艺术名家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