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慈禧来到西安,是在1900年秋天,那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时局动荡,风雨飘摇,慈禧遂携光绪帝妃仓皇出逃,史称“庚子事件”及“两宫西狩”等。
●最爱于清静之地题匾留名
慈禧爱舞弄风雅,她留下了一些墨迹,特别是西安一些有名的庙堂古刹,流连于清静之地,但凡足迹所至,皆有感而题,或亲书,或代笔,题匾留名。
“可以通俗地讲,慈禧给八仙宫升格了,她来以前这里叫作八仙庵,她来之后呢,就变成了敕建万寿八仙宫”,中国道协副秘书长、八仙宫住持胡诚林这样对记者说。慈禧当年所题“洞天云笈”,现悬于“斗姥殿”外。慈禧还曾为寺院御笔画过一幅《牡丹图》,但已散失无踪了。站在八仙宫的西花园内,抬头端详“玉清至道”这块匾,古意盎然。“这个匾,是慈禧赐给当时的八仙宫住持李宗阳,它的散失和归还背后,还有个故事”,胡诚林颇为感慨地说。
据胡诚林表示,“文革”期间,举国一片动荡,八仙宫也未能幸免,遭到了冲击,“玉清至道”这块匾就流落到了附近老百姓家里,被用作床板,因为匾的正面有字,感觉有些硌人,就反过来垫床,字面朝下,结果恰恰保护了这块匾。后来柳暗花明,百废俱兴,社会重新步入正轨时,老百姓得知主动将匾无偿交还给八仙宫。
慈禧在广仁寺题写了“法相庄严”四字,原匾毁于文革,此匾为依原样仿造,因是重制,看上去很是光鲜,没有岁月的沧桑感,倒多了些喜气盈门的味道,在小院中很是抢眼。
“你看这匾上的龙,因为慈禧是女的,皇帝是九条龙,她题的这个匾,只是八条龙。”广仁寺住持仁钦上师很仔细地指给记者看,据他介绍,有学者曾对慈禧在广仁寺的活动进行过考证,称慈禧当年逃难来陕,自称“庚子西狩”,用打猎来粉饰自己的仓皇逃难。西望长安,从风陵渡乘船过黄河来陕,慈禧本性残忍,有时却流露出一副慈悲相,手下人为讨好她,往往呼之为“老佛爷”,调运大量江南漕米运往西安,以供其养尊处优。
但在八仙宫的吕祖殿前,两通石碑,则述写着慈禧当年划拨库银多少万两、调运漕粮来陕赈济灾民的一揽子“功德”。
●不登华山也题匾
“确实无须讳言,慈禧的书法以代笔居多”,省公安文联副主席遆高亮同样表示了对慈禧书法的慎重。当年担任华山公安分局教导员时,遆高亮曾长期在华山带班执勤,“浪迹”华山,酷爱书法的他,把观赏满山的摩崖石刻,当作工作之余最大的乐事。他也对记者证实了久有的传说,南峰顶上的“金天宫”,原先上面悬挂有慈禧题写的“道隆西极”,但旧址已毁,中峰所题的“鸾泰凤舞”,也毁于文革,今已无处可寻,实在遗憾。曾听山脚下的“老华山”们讲起过,慈禧还题过“三峰耸秀”等,但人匾俱亡,实在已无法考证。
“有意思的是,慈禧给华山题了很多匾,但她并没有登上过华山。”遆高亮如此言道。那是1901年,形势得以喘息,要“两宫回鸾”了,慈禧一行途经华阴,据说她当时已做好了登华山的准备,又是喝药梳头,又是活动筋骨,但因为山路实在崎岖,为防不测,终于在周围人的力劝下,放弃登山,于山脚下“望岳”一番,留下赐墨而去。
遆高亮对现存的慈禧题匾如数家珍,他最推崇的是西岳庙灏灵殿的“仙掌凌云”与玉泉院上殿的“道崇清妙”,这两块匾庄重饱满,据称俱是随行的状元陆润庠代书。中峰的玉女祠原先还设有客堂,有慈禧赐的凤冠玉带等等,但时日推移,早已湮没无存。
●题匾中泄露了几多秘密
书法家、陕西书学院副院长张瑞琦对记者介绍了慈禧在省图书馆旧址亮宝楼的题匾,当年的“亮宝楼”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古朴大方,走进二进院落,一座两层的藏书楼上,慈禧题写的“静观自得”的青石横额就镌于门楣上方,院内东西两侧和后面的长廊曾陈列过一些极有价值的碑石及文物。“从字形看来,确实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规范工整,秀气大方。因为有大印,所以新书也好,代笔也好,这块匾的作者,确实应该算在慈禧头上”,张瑞琦笑着说道。
张瑞琦提到了这块匾的内容,出自宋代大学者程颢的一首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只是慈禧落魄逃难,奔波于逃亡之途,谈何“闲来无事不从容”?如何能静观万物?内心越是慌乱,越要强装镇定。
“对慈禧不宜就字论字”,篆刻家安木称,这位老太太在西安留下了很多传说,有些甚至活灵活现。据说她当年曾在桥梓口暂停御辇,是因为闻香而下轿,饱了一顿口福,而随行的兵部尚书赵舒翘的老师,随后便题写了金字招牌“辇止坡”,此一带之昔日繁华,可以想见。据悉,慈禧还曾为西安某老书法家的祖先赐过匾,并为其远年先祖“平反”等等,惜乎没有真凭实据,只好存疑了。另外,慈禧的一笔寿、一笔福,也在市井中享有盛名,但所赐者有限,今日流传于市面的,几乎全为赝品。在西安书院门等地,常有人持“宝”兜售,称慈禧当年给自己家某位祖宗赐写了“一笔寿”、“一笔福”等,现迫于生计,欲出卖以求,故事编得活灵活现,但大多不足为信。西安城内还有一处古建,传说是慈禧为数寥寥的几处亲笔题字之一,但也不可考。
广仁寺内有两株古柏,附近百姓称之为“钗钉柏”,上面有许多有序排列的小孔,一行一行排列有序地绕树身盘旋而上,柏树生长中天然形成的,钉眼仅表皮伤,并未伤及皮下木质,至今无人作出科学解释。仁钦说,广仁寺一直有个传说,当年慈禧逃难来此,为了晾衣服,用钗子在树上一划,然后就长成这样,弯弯曲曲,柏叶苍苍,在风中沙沙作响……
●记者旁白
百余年前,国势日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癣疥之疾成了心腹之患,列强仗着船坚炮利,呼啸而至时,这位老太太来到了西安。
一部电视剧,因为给慈禧“平反”,结果也是议声四起,毕竟历史细节尘封已久。有人说她是辅佐三朝的巾帼英雄,有人说她垂帘听政,把持朝政;有人说她心如蛇蝎,有人则说她慈祥一如邻家老妪。居于深宫之中,种种传说只是市井间的笑谈,她走出宫门,竟留下了不少堪称“平易近人”的逸闻趣事。穿着汉家老太太服装的老妇人,在西安城里旁若无人地吃凉粉、抽旱烟。她逛城隍庙、吃廖花糖、走草滩过河,把咸阳的虎皮糖改名为琥珀糖,等等。慈禧就是这样一个老太太,偶尔,还有那么一点点,慈祥。
她废科举、兴报馆的决定,是在西安做出的,这些功绩,不容漠视,不可抹杀。
要从文化意蕴上来看待,长安自古为定都之地,唐以后,政治中心东移,一千余年间,西安冷落,此次老太后前来,自然唤起了地方官及民众的期盼之情,历史上的记忆被激活。尽管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这块特定地域一块隐秘的文化情结,多少被唤醒。
当时陕西正值连年大旱,饿殍遍野,但慈禧一行不闻不问,仅饮食便分设荤局、素局、菜局、饭局、粥局、茶局、酩局、点心局等,每局由太监管事,司厨者数人至十数人不等。想吃冰镇酸梅汤,地方官只好奉旨奔数百里登太白雪峰取冰……
复杂的慈禧呵!远非一篇短文所可概括,也许,一切只能交给历史、交给时间去评说,大幕已落,烟尘吹散,岁月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总会有合适的风,将沙下所掩埋的真相吹将出来,留给后人,去议论,去指指点点。
采访中,仁钦不断提起,广仁寺曾珍藏有慈禧来寺所赐的楠木龙灯、楠木龙床,但楠木龙床在文革之后,被误发到某旅游单位,广仁寺与此单位多次交涉未果,历史免不了有时会将错就错,一如慈禧的题字,有她大印“镇守”的一方方匾,究竟是不是货真价实的“御笔之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