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上海博古斋总经理李东溟
今年春拍中,“过云楼”藏书的风头最高,是古籍市场许久未出现的高潮。多年来古籍一直被市场忽略,很大原因是大家对其认识不够。当然,这种认识的不足也因此令这个市场潜藏了很多机会。我曾在多家拍卖行的古籍部门工作,遇到过不少趣味横生的故事。
2006年我在中国嘉德(微博)古籍部,春拍时征集到了一件《金沙江全图》。此图曾在2001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出现过,结果以100万元流拍;2005年在上海另一场拍卖会上,底价80万元仍流拍。征集作品时,书画部门因为其技法一般而拒绝了物主。我找到物主与其单独谈话,告诉他这件东西没有拍出是送拍的部门不对,如果作为古籍拍卖,保证能拍出300万元。征集到这件拍品后,我回北京做足功课、查阅各种资料,发现中央第一档案馆也有一件与其一模一样。老专家们初听说此事后,均表示民间不可能有另一件留存,但看到这件全图后都震惊了。经过他们的鉴定,这两件出于同一时期,而且拍品是原稿,馆藏的是完稿。最后这件拍品以308万元成交,买方是国家历史博物馆。
古籍是很重要的史料。雍正时期,清政府派人到云南挖矿,因此开挖金沙江,这件全图就是当时的设计图,史料意义重大。而书画的鉴赏标准比较直观,看的是笔法而往往忽略内容,所以从书画角度看,这件全图确实价值不高。
2010年西泠的拍卖会上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太太送来一部乾隆年间的《战国策》刻本,一拿起来拼命掉渣。老太太想卖1.2万元,但因为书的品相太差了,我认为估价降到6000元才可以上拍,老太太同意了。然而写提要时我才发现,这件《战国策》是批校本,而且还是“顾批本”。经过一系列的宣传,这部书最终拍出800万元!
这两个例子说明古籍文献的内在潜力很大。然而估价6000元的书卖出800万元,并不是总能发生。很多人问,古籍难做吗?古籍难做。因为它不像书画那么直观,一说作者,买家就马上能联想到它的大致价位。另一方面,大多数的从业者都在小范围里做研究,并没有把其内在价值广为告知,导致外界在“围墙”外望而生畏。
所以古籍的价值未被充分重视,还是市场理解程度的问题。“过云楼”藏书的拍卖也是如此,两家不是等闲之辈的机构对其进行争夺,是因为他们对这批藏书已经有了充分的论证。这个市场上并不缺钱,这就要求古籍从业者要先做普及工作,不断宣传、推动,才能令古籍的价值被挖掘、被释放。
多年来古籍一直被市场忽略,很大原因是大家对其认识不够。当然,这种认识的不足也因此令这个市场潜藏了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