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播出的央视《寻宝》节目中,一位藏友展示了所谓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青花暖水瓶,并称市价应至少在一百万元以上。藏友言之凿凿,引来现场专家的调侃,称假若郑和地下有知,肯定会打喷嚏。实际上,类似的滑稽事在鉴宝类节目中出现已不是一回两回。本该富有文化内涵的收藏节目,也因为只围着藏品值多少银两打转,满场充斥着“铜臭味”。
不难发现,当下鉴宝类节目泛滥荧屏,且节目形式大同小异,请上几个熟面孔的专家,拉来一干“藏友”,再找一些明星,搞点竞猜、竞拍就撑成一场节目。这些节目里面,虽然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关于历史文化的内容,但更多的已简化成了真货、假货、多少钱等赤裸裸的交易概念。而为吸引眼球,有的节目甚至开始炒作噱头、夸大其词乃至虚假鉴定。在一片商业化、娱乐化风潮中,鉴宝类节目已与其应有的文化定位渐行渐远。
真正的文物,绝非仅有投资价值,更有历史、文化、个人情感等方面的价值。真正的藏家,绝非摆些个文物在家中撑场面、待升值,而是能如数家珍地讲述每个物件背后的历史典故、来龙去脉。可以说,现在收藏领域所欠缺的,恰恰是这种文化味和厚重感。一切向钱看,弱化了收藏所应有的健康内涵,也让人们的投机欲望不断飙涨,收藏动机被极大扭曲。
盛世收藏。但近几年的收藏热,也催生了大量泡沫。在资本跟传媒共同营造的浮躁之风中,人们对文化的渴求和对收藏的热爱,已经让位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收藏市场中滋生出一个制假、售假、评假的产业链,鉴宝类节目中,时常能够看到诸如青花热水瓶这样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东西,都是这种风气的表现。如果任由这种风气盛行,不论是对真正的收藏,还是对真正的投资,都会形成不小的负面冲击。
收藏热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但这种构筑在“发财梦”之上的繁华难以持续。要重塑收藏市场的经济秩序和价值体系,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引导必须及时跟上,最大限度地压缩投机的空间。同时,作为传媒,鉴宝类节目应当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有意识地把宣教文物知识、提高欣赏水平作为节目的内核。应该看到,收藏和文物大都有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魅力,对鉴宝类节目中的商业化、娱乐化进行节制,不会降低该类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