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下发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将艺术品进口关税从12%下调至6%,此举无疑提振了市场信心,甚至有分析指出:“艺术品关税下调以后,今年北京的艺术品交易额将增至30亿—50亿元。”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该举措虽表现出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艺术品进口的善意,但很难真正对国内艺术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果海关对艺术品进口增强监管力度,固然有规范市场的积极意义,但在目前的关税水平下,一旦原有的避税手段失效,通关成本将大幅上升,拍卖行很可能会因为须承担的税金超过可获得的佣金而被迫“截断”艺术品的海外回流。一名拍卖行负责人员表示:“如果每一件拍品都按照23%的税率缴税的话,这种业务模式就要死了”。而中国拍卖协会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海外回流文物一直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要货源。2010年,全国回流文物拍品成交总额达81.55亿元,占市场份额的20.90%。” 2012年,各大拍卖行海外征集的力度进一步增加,甚至有专家预计海外回流艺术品将占到总征集量的六成以上。所以,如果缺少了海外回流作品的参与, 国内以拍卖为支柱的二级市场将退回“自给自足”的状态。这无疑与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建立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愿望相悖。公众的视线又一次聚焦于艺术品关税对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看,阻碍我国艺术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关税“壁垒”仍然存在。首先,艺术品仍然被归入第21项奢侈品门类。艺术品进口时除关税外,还需申报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第二,尽管进口关税由原来的12%下调到6%,但由海关代征的增值税仍然保持17%的高度,综合税率在23%。而作为老牌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英国和美国的关税均为0(英国增收5%增值税)。在亚洲地区,香港、新加坡、台湾等新兴艺术品交易中心也都实行0关税政策(台湾、新加坡分别加征5%、7%的增值税)。第三,艺术品进出口管理规则并未放宽、申报程序并未简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间的流动性仍受到很大限制。第四,具体法规方面仍然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不仅变动频繁(调整的频率为一年一次甚至半年一次),不同城市规定也不尽相同。 因此,如按照正规方式通关,海外艺术品进出中国艺术市场的“门槛”仍然很高,环境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如艺术博览会、画廊的国际化发展来说,依然欠佳。
中国的艺术原创作品和古董艺术品的交易总额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却不能跻身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行列,正是由于国内的世界级艺术品和纯艺术品的交易规模与国际水平相差甚巨。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艺术品的进出口总额为341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166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75亿美元。纽约和伦敦这两个主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占到了全世界艺术品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相比之下,2010年我国的艺术品进口总额虽然增长到了8.1亿美元,但仍仅占到全球艺术品进口总额的5%,而我国的艺术品出口总额为4.52亿美元,仅占全球艺术品总出口额的2.5%。
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恰恰限制了艺术品的流通,降低了市场的吸引力,甚至“迫使”从业人员采取“非正常手段”来维持市场的发展。调查显示,由于高额关税的限制,真正从海外直接进入中国大陆的艺术品甚至还不到总进口额的20%。重要的大陆藏家通常选择香港或者其它自由贸易港进行中转。据联合国统计,2010年,从香港进口到大陆的艺术品总额为1270万欧元。而我国政府的统计数据却显示从香港进口的艺术品总额仅为170万欧元。1100万欧元的差额只能说明大量的艺术品进口并没有被我国政府记录在案。出口方面,受到我国“1911年之前的艺术品不得出口”的规定限制,艺术品出口额完全依靠现当代绘画作品支撑。和进口的情况类似,艺术品的出口大多数也在香港进行中转。香港凭借着与大陆市场紧密相连的地理优势,以及自由港零税收和货币、物资的自由流通优势,已经成为了亚太地区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使内地大量的艺术品交易在香港交易。
此次查税风波,不仅牵涉到艺术品运输公司,后续还爆出有国内著名藏家被追缴4000万巨额税款的消息,据称海关目前已经掌握了诺亚公司逾800个客户名单,随时可以展开调查。海关突然加大查税力度究竟只是个别情况还是有长远打算,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就此我们已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关税政策对艺术品市场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我国对艺术品市场国际化的需求与现有关税政策的束缚间存在的深刻矛盾。在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步伐,改革开放”的号召下,艺术品关税下调6% 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进步与发展的希望,而接下来政府将如何保持并扩大这种积极的影响,最终实现我国艺术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目的,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