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由著名美术理论家鲁虹担纲策划的“轴线——傅中望艺术展”将于7月8日在西安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据悉,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傅中望先生30年从艺之路的首次个展,展览全面而系统的展示,汇集了艺术家近30年来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32件,包括两件首次与观众见面的作品,体现出其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关注与认知。开幕当天下午,还将举行题为“傅中望作品暨中国当代艺术的‘再中国化’问题”的学术研讨会。用策展人鲁虹的话说“这位艺术家的创作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压缩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所以,我也将他作为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个案来看待!”展览前,策展人鲁虹望接受了雅昌艺术网的专访。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在“轴线——傅中望艺术展”展览中,有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再中国化’问题”的研讨?换句话说,选择傅中望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再中国化’的典型性在哪里?
鲁虹:从八十年代,“85新潮”一直到现在,在每一个阶段,他都持续地有作品在产生,八十年代的时候,“85思潮”的时候,他和所有的青年艺术家一样,当时对民间的模式,为了反驳文革的错误模式,当时艺术现代化,都是追求向西方现代艺术学习,他当时也是向美国的一个解构主义大师史密斯学习,做那个雕塑,这样的过程,虽然中国的艺术家,包括傅中望他们超越了文革模式,他的优点是这样的,学到了新的艺术观念,但是他这样的过程,因为他的艺术是从西方学习过来的东西,他带来了一个西方化的问题,到了八十年代末傅中望就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了,就开始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建筑里的榫铆结构,具有当代雕塑的语言形式,结合他当下的感受进行创作,他就持续地在这个路上进行了“异质重构”、“轴线”基本上他的一个创作方式,就是从表达当下感受出发,向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所以我们结合他这个做法,其实这个做法也不是他一个人,还有徐冰、谷文达,包括中央美院做剪纸的叫什么,我忘记了,想不起来了,他们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傅中望在中国画的过程当中,他们先是85向西方学习,在八十年代末就开始想传统学习,但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而是立足于当下的感受向传统学习和借鉴,这样的过程中,就使当代艺术逐渐地越来越走向一个中国化的路上,这样对当代艺术追求自己的文化身份很有好处,所以我们的论坛就是结合着这个在中国化的问题上讨论这个问题。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文章当中讲到艺术家傅中望向西方学习,作品呈现比较形式化语言的时候,您有一句话提到了“接轨西方的做法令他们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也使他们逐渐走上了去中国化的道路”,这个是怎么讲呢?当时傅馆长也提到他觉得“虽然更加自由了,但是也更加彷徨了”。
鲁虹:我觉得是这样的,“文革美术”,简单地说一下,就是五十年代的艺术是向苏联学习,到了58年以后,当时有关方面提出就是“去苏联化”,也是强调向传统学习,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逐渐地超越了苏联,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一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有中国特点的,但是他是一个极左的,到文革的时候越来越左了,文革模式虽然很有中国特点,但实际上是很强调红、光、亮这些东西,艺术家是很反感的,他们这个时候反对的是一个很极左的具有中国化特点的艺术模式,实际上也带来一个西方化的问题,他们在进一步发展中就要和西方拉开距离,而不是简单地回到文革的中国化,是从当下感受出发向传统学习,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就创造了一个这个中国化有中国的特点,但不是回到传统,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雅昌艺术网:就这个展览本身我们也是看到也是一个新开放的华侨城西安当代艺术中心,也是一个第一家社区型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本身还有这次展览的轴线,包括策展理念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鲁虹:是这样,西安华侨城一贯强调把高端的艺术和他们的企业文化相结合,早在1997年,当时是我、孙振华、黄专策划了“当代雕塑展”,这个展览持续地做了五、六届,后来叫做“国际雕塑展”,这个华侨城的传统在上海的华侨城开盘的时候也做了隋建国的雕塑展,这边的华侨城开盘也是做傅中望的展览,实际上是有一个逻辑发展的,就是和当代雕塑一直有一个很紧密的联系。傅中望那个展览轴线的概念是傅中望自己提出来的,因为傅中望在轴线本来是一个建筑的概念,他强调了中轴线,左右对称,但是傅中望并不把它看成一个纯粹的建筑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种社会,一个历史传承的轨迹,一个社会发展的轨迹,一个文化发展的轨迹,包括个人发展的轨迹都有一个逻辑线,就是他说的轴线,所以说他是从广义上来看待这个轴线的,他在雕塑中也是把这些从观念到形式上都进行处理,作品挺好的。
雅昌艺术网:这回我们也是看等于是傅馆长近三十年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三十多件,等于也是他创作以来的回顾展,有新的作品吗?
鲁虹:新的作品有,而且新的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像他做的《全民胡同》,都是很观念性的,在一块大红布下面有几十只手,手上都拿着手机,这使我们回想起文革在红海洋中每个人手上拿着红宝书的情况,他有一个对比,就是反映这个时代不同的变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做了这几个新作品,图片上你可能能看得到。
雅昌艺术网:最近也看到您的一些文章中多次提到关于“再中国化”的一些问题,而且我们看到也是近来有很多艺术家在这方面都有一些不错的表现,能否介绍一下整个当代艺术在这方面,在中国化道路上的一个探索的目前的状况。
鲁虹:对,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现在有一个很健康的趋势,就是和八十年代不同,八十年代早期强调反传统,向西方学习,那个时候就是反叛,现在我觉得很多艺术家很自觉地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完全学习西方当代艺术的一种方式,就缺乏自己的一种民族身份,而且越是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强调你的中国身份,中国当代艺术有必要向传统学习,寻求一种借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有一些艺术家比较注意向1911年前的老传统学习借鉴;还有一些人是强调向1949年以后新传统的学习、借鉴,这都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点的一些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们现在跟你在电话里也说不清楚,我觉得有这样两种趋势。
雅昌艺术网:就目前整体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跟之前相比,不再是反映一代人共同的心理特征,而是越来越趋向于个体情感的表达,这种变化再结合“再中国化”艺术上的探索,未来是否会有更多中国式的个人气质的作品呈现出来?
鲁虹:我觉得是这样的,首先第一个我们强调再中国化,绝对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模仿传统,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传统放到山水符号画一下就是太浅表了。再一个在强调表现当代个人化感受的时候,强调中国化绝对不是意味大家趋同,在这个条件下还是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感受进行艺术表达,我觉得艺术上形成一个个性化的东西,艺术创作是很可怕的。
雅昌艺术网:之前我们也去到成都当代艺术馆的开馆,在那个开幕仪式上也看到了您,还有中国当代艺术很多非常重要的艺术家,这个展览希望立体地呈现一个当代艺术进程上面一些重要的作品,关于这个展览您怎样评价?是否做到了能够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这样一种目的?
鲁虹:这个展览是这样,中国的大牌艺术家,每个人都有一件作品,里面有20多位艺术家,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件,并不能很深入地反映所有人的面貌,但是整个展览,基本上就是通过这个展览我也觉得可以体现我们刚才说的一种趋势,这和八十年代的状态是绝对不一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们都是在寻求表达当下的一种感受,表达个人感受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强调个性化的语言方式,另一方面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也和传统有某种联系,这个是很健康的,我相信中国当代艺术在这样的一种趋势下会越走越好。
雅昌艺术网: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成都当代美术馆,它是由当地的企业来投资兴建的,也是公益的性质的美术馆,包括这次傅馆长举办的展览也是一个企业投资性质的美术馆。对现在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兴建美术馆的现象和发展趋势,您是否持一个肯定的态度?
鲁虹:我觉得这个肯定是个好事,因为我从我的朋友王明贤那里得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所准备举办一个中国当代美术馆的一个模型展览,据他所说已经为全国的城市政府立项的就有几十个美术馆了,民营的只有几百个,在这次展览的模型中,我们将会看到中国在这两三年内,全国将会有三、四百家美术馆一起建起来,中国美术馆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好事情。它对我们中国美术创作的发展肯定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我只是想补充一点,我觉得文化部,就是有关领导应该采取监管的措施,特别是对民营的,因为民营的美术馆,本来要做是好事,我相信大多数都是有激情的,但是你要防止一种现象出现,比如有一些民营也是打着美术馆的名义办展览,收藏了作品,最后又不是美术馆了,他会他把收藏的作品拿去拍卖了,国家应该有相关的法律来监管。
雅昌艺术网:您强调的汉斯监管方面还是要做到位。
鲁虹:国家美术馆是不会有这个问题的,但是对于私人美术馆,可能大部分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但是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何况有一些地方据我属实已经出现了,博物馆应该采取一种措施,即便是私人做的美术馆,他的作品收藏了以后,不属于私人,它已经属于国家的了,如果他以后不办这个美术馆,这个画也不能被他随便拿到外边去拍,我在这里借这个机会,我觉得这一点是有关部门一定要提前采取措施的,有一些叫美术馆的,大部分是很健康,但是有一些明面上是画廊也叫美术馆,这就是良莠不分,把水搅混了,所以以后国家是不是要出台一些法规,具备什么样的资质或者是经济上,或者是法人,就是一定有一个门口,不是说每个企业,包括你和我随便想搞美术馆就可以叫美术馆的,称为美术馆,国家应该有一个具体的一些标准。
特别是对以后他们收藏的作品怎么处理要采取严格的规定,不然就会有人打着美术馆的招牌向艺术家低价收来作品,他摇身一变就不搞美术馆了,他就把作品拿到拍卖行,拿到外边去卖,这样就是对整个收藏都会带来混乱,包括市场也会带来混乱,我借你这个机会呼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