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艺术市场空前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假画横行”又进入一个新时代,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和热门话题。假画为什么会有市场?都是谁在做假画?假画难道就完全没价值吗?近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希望揭开假画产业的冰山一角,由此给市场、收藏者带来思考。
个案
学生画家为谋生作假很无奈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绝对不会接下那批活。”在罗家寨一间出租屋内,回忆起一年多前的那件事,25岁的小明(化名)依然很沮丧。
小明是西安美院油画系的毕业生。来自贫困家庭的他,一进美院,就比同龄人努力许多。同时,为了赚取生活费,学生时代,他就早早拿着自己的作品,找画廊出售。
小明的功底确实不错,尤其是在画陕北题材上,让不少人交口称赞。毕业后,自信的小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专业画家的路。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毕业后有三四个月时间,他居然一幅画也没能卖出。
正当他陷入惶恐不安的时候,一家画廊找到他,希望他能按照西安一名知名油画家的风格、手法,画一批画,并“模仿”那名画家的签名,根据尺寸大小,每幅支付600元到1000元不等的“润笔费”。
“他们一说,我就知道他们要做赝品。可是我没得选择,因为我当时已经连生活费都快没有了。”在接下来的近3个月时间内,小明没日没夜地画了20多张“名家”油画,拿到了近2万元的报酬。
可是,没想到,虽然这批画卖到了南方。但消息很快传回西安,小明不仅被那名他原本就相识的油画家狠狠训了一顿,不少画廊也因为该画家的关系,不再接受小明的作品。
除了小明,毕业后签约一些文化公司,专门创作所谓“高仿真画”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虽然明白,“高仿真画”的最终走向都是赝品,但为了一份工资,他们接受了这份工作。
规模
个人造假已经向集团化转变
相比相对弱势的油画市场,国画市场才是西安作假的“重灾区”。“西安一线画家,包括已经去世的那批名画家,包括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都是造假的对象,用赝品横行来形容并不为过。”著名画家、西安收藏研究院国画部主任陈斌表示。
在采访中,面对赝品这个话题,不少画廊、文化公司负责人均选择了缄默。此前,一名擅长模仿刘文西,这几年也在断断续续造假的一位不知名的国画家,曾表示在隐去其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愿意透露一些造假内幕。但由于种种顾虑,该画家最终爽约。
不过,该画家曾向记者介绍说,在画假画的圈子内,一般是“接活多”,即应别人要求造假多,自己主动造假少,越是大腕,回报越高,以刘文西为例,他画一幅普通人根本就分辨不出来的刘文西的“斗方”(尺寸为68cm×68cm的国画作品),至少可以拿到2万元,都可以买他的10来幅四尺作品了。
陈斌也证实,据他了解,目前在从事造假的不少都是有不俗功底,但在市场竞争中败退的画家。
更为惊人的是,假画已经有了明显的“集团作战”趋势,曾经震惊一时的“石鲁遗作展”就是集团作战的典型例子。在收藏家贺先生牵线下,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北京某文化公司的专职画家章先生。
章先生表示,该公司有专门的人员对当今画坛上的资料进行收集,然后将可能作假的画进行整理分类。同时,该公司每年都会招收各类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然后安排公司“权威”画家指导他们进行创作,“我们不是光画,还借助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比如用电脑比对痕迹,制作假指纹、图章等。”“虽然我不知道,我们造出来的画,最终都流向哪里,但我知道,它们最后多有一个合理的‘出身’,比如‘刚刚发现的真迹’等等。我也不知道,公司一年靠此能赚多少钱,但用暴利来形容没问题,不然,他拿什么来支付我们这些人,加起来一个月超过60万的工资。”章先生表示。
流向
礼品市场充当假画“冤大头”
在“石鲁遗作展”一事被曝光后,画家石坚曾表示,市场上绝大部分的石鲁作品都是假的。而湘子庙一家画廊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在市场上表现强势的刘文西、王西京的国画,甚至包括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书法作品,假的也不在少数。
那么,假画为什么有市场呢?“假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当前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假画有市场,其实是需大于求以及极端暴利化的一大表现。”著名画家王永华表示,假画最大的走向是礼品市场,太多的人想用最小的钱换取最大的利益,而个别画廊和中间人则充当了“掮客”的角色。“越是知名的画家,越是精力有限,导致画作面世也有限。但是,市场需求量,尤其是礼品市场又那么大,于是在暴利驱使下,假画产业越做越大。”王永华说道。
那么,为什么假画可以堂而皇之在市场流通呢?对此,陈斌表示,其实,中国历代都有假画,自古也有“代笔”的说法,比如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的很多作品,都是其弟子赵子云代笔的。而假画之所以可以在市场流通,更多是因为自古就形成了一个“潜规则”,或者说“行规”,这个圈子讲究打眼,靠的是眼力和运气。同时,由于书画作品的独特性,一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也无法出台相关艺术品规范和规范化的鉴定机制,买卖假画,就如同一个灰色地带,无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