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道》:怎么看待“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品“股票化”的交易行为?
冀鹏程:将艺术品做成证券化的投资产品,开始的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肯定的。毕竟艺术品的增值规律,和一般的商品是不一样的。参与其中的部分投资者的确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觉得社会应该对新事物的产生要有容忍度,不能一味地否定甚至扼杀。
《投资有道》:您是怎么看待以投资基金的方式对艺术品进行金融运作?
冀鹏程:从获益的角度,对艺术品进行金融化的投资运作是无可厚非的。中国当代艺术基金起初也做过许多的前期工作,和银行、信托公司也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对相关的运作模式进行充分的论证,但后来因为市场的成熟度不足就搁置了。
仅我所了解的目前国内市场艺术品投资基金,均是私募基金的运作模式,其功能也多以融资为主。相关的艺术机构先募集资金,对艺术品进行投资性购藏,然后通过银行对这些作品打包,发布成产品形式让客户认购,信托公司负责资金的监管,然后这些专业性的艺术机构在获得相应资金的基础上,对艺术品进行包装宣传,获得价值的提升。并在规定的年限内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其售出,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当然这只是一种常见的运作模式,艺术品金融化的投资形式和参与机构的职能是多样化的,而不是仅限于此。
《投资有道》:您是怎么看待目前艺术品市场“短平快”的投资方式?
冀鹏程:这是个很现实的现象,目前很多投资人是在追认过往的美术史,而不是创造新的美术史。从投资的角度这无可厚非,毕竟投资是需要有风险的考虑,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是你按照美术史进行收藏的时候,是按照什么样的美术史,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真正的藏家是向前看的。
西方的收藏多为家族式,一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从小就经常去各种博物馆、美术馆,通过长久的熏陶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对艺术的判断力。从西方藏家对中国艺术品早期收藏就能看出这种判断力的价值,而国内的大部分投资者或藏家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保守的姿态去投资或收藏艺术品。
此外,这种现象和国内当代艺术领域的从业者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没有遵从自身的职业操守,难以取得收藏和投资群体的信任。这也使得很多投资者转向传统艺术这种具有较为恒定价值标准的艺术品。此外,我认为我们应该呼吁业内的人士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从业规范,培养和保护对我们文化艺术事业有做过贡献的赞助人、投资人的兴趣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