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究竟谁说了算
日前,华夏文物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在重庆宾馆预展,《万朵红霞春意闹》的原署名作者方凤富和郭克明确表示该拍品是赝品,而且介绍说《万朵红霞春意闹》只有一幅。拍卖方四川绵阳市书画院院长杨光文则否认是赝品,认为《万朵红霞春意闹》原有两幅,并出示了当时文物鉴定证书复印件。而当年曾鉴定过原画的专家也不敢肯定眼前这幅拍品是否是原作。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回眸中国百年山水——二十世纪山水画”展结束后不久,部分书画鉴定家指出,参展的傅抱石巨幅画作《龙蟠虎踞今胜昔》是假画,而展品的组织和鉴定方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卢辅圣则说,在书画鉴定中,不同专家对一件画作的真伪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
长久以来,鉴定家在书画真伪的鉴定过程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尤其在内地书画市场火爆的今天,鉴定家们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目前的书画鉴定主要沿用“目鉴”、“考证”的方法。由于书画鉴定家的鉴定行为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和“弹性限度”很大的自身特点,因此对待同一件书画作品,同一级别的鉴定家可能会鉴定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近年来专家的鉴定结果不断遭到质疑,致使许多拍卖公司开始逐渐依赖艺术家本人和亲属,一些拍卖公司制定内部规定,凡是藏家送当代画家的作品上拍,一般要请作者本人确认,凡是近现代画家的作品,一般需请画家亲属进行认可才能进入拍卖场。而诸多书画鉴定纠纷的事实已经证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同样可以被一个小拍卖行否定,“亲属鉴定”也并不是一道安全阀门。
乱象源于市场“虚火”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琉璃厂的大型书画市场,看到几乎所有的书画店铺都立有“经营名人字画”字样的招牌,一些书画店还把画家的照片、简历挂在了店门口,有的书画店还摆明“批发”名人字画,而著名书画大师的赝品也随处可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是赝品也分三六九等,尤其是画家的学生,其所临摹的作品价位相对比较高。“现在号称大师的画家比比皆是,一些画家面对市场暴利的诱惑,早就把为艺术而创作变成为市场而创作。” 一位书画店老板告诉记者,不少“学画的学生,不学名家的技法和精神,只会临摹老师的画,就号称是传人,并把临摹的作品拿到市场上交易。”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傅抱石一幅画标价是70—80元;张大千的作品要100元一幅,徐悲鸿的《松鹰图》上世纪60年代的售价仅为300元,而目前这些享誉国内外的大师,其作品价格早已涨了数十倍。如在最近的拍卖会上,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就以3000万元的高价落槌,创下了国内油画拍卖市场的新纪录。在暴利驱使和市场逐利性的双重作用下,一些艺术品经营者不遵循正确的经营规则,反而做起了艺术品投机买卖,明知一些作品有问题,仍弄虚作假、堂而皇之地推向市场。有业内人士披露,在书画鉴定领域还存在一种怪现象,专家在收取“鉴定”红包后,就能出具与一定金钱数额相对应的“鉴定证书”。
鉴定难题引发多方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的艺术品鉴定之所以混乱,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的书画市场缺乏一套公正权威、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书画鉴定体系,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威鉴定机构,而同时又有太多的鉴定家、艺术品经销商、艺术家亲属、艺术家朋友以及弟子都可来鉴定,艺术品的鉴定自然就会经常出现争议。对于一般的商品,工商部门可以通过技术监督局的人员用仪器鉴定优劣真伪,而书画的鉴定则是凭专家眼看手摸。目前工商部门多数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文化部门的配合,这给书画打假造成很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