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藏拍 > 收藏

多姿的髹漆之器:包罗万象光彩夺目

    核心提示

  1:早在商代,青铜器逐渐成为礼器,而其另一项作为生活用品的功能渐渐隐去,以木制胎,薄巧轻便的漆器成为了人们新的理想器具,尤其是在王公贵族间最为流行。

  2、隋唐时期,描金彩漆工艺传入日本,在日本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后明代又传回中国,其富丽典雅的风格与宫廷气息十分吻合,因此得到了皇室的喜爱。

  3、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因此,在他们的直接干预下,描金漆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上流社会争相收藏把玩潮流之物。

  “髹”字在辞典中的唯一解释,即:将漆料涂于器物表面。古人能专为一项工艺而造一个字,足可见其重视程度。髹漆技艺从远古时期到清代,历经了数千年的沿革与创新,从画满彩绘的实用器皿,到精雕细琢的艺术珍玩,多姿的形式让人目不暇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工艺复杂、市场萎缩等原因导致彩漆描金、嵌螺钿等一大批髹漆工艺在今天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光彩夺目的描金彩器

  早在商代,青铜器逐渐成为礼器,而其另一项作为生活用品的功能渐渐隐去,以木制胎,薄巧轻便的漆器成为了人们新的理想器具,尤其是在王公贵族间最为流行。《史记

  • 货殖列传》记载,当时已有“漆千斗”、“木器髹者千枚”之说。最初的漆器只是在木胎上刷上单色漆,大概是觉得刷单色漆的生活用品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王宫贵族的高贵身份,制作漆器的工匠们为了讨好自己的主子,便想出了描漆工艺,即在光素的漆底上用各种色漆描绘出精致的花纹。到了战国时期,描漆工艺得到升级,漆艺工匠们已能运用金漆在漆地上绘制出光彩夺目的图案。

  隋唐时期,描金彩漆工艺传入日本,在日本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后明代又传回中国,其富丽典雅的风格与宫廷气息十分吻合,因此得到了皇室的喜爱。明代漆艺经典《髹饰录》,对明代漆器描金技法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该书“描饰第六·描金”条记载:“描金,一名泥金画漆,即纯金花文也。朱地、黑质共宜焉。其文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而细钩为阳,疏理为阴,或黑漆理,或彩金象。”这是说,做描金花纹以朱漆地和黑漆地最适宜。描金的题材和内容则主要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内容为主。所谓“细钩为阳,疏理为阴”,是指描金花纹上面再加纹理的两种做法。“黑漆理”是讲描金纹饰用黑漆勾描纹理的技法。“彩金象”是指金色花纹做出浓淡、深浅不同的色彩,注释中说:“泥薄金色,有黄、青、赤,错施以为象”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此外,《髹饰录》还在“阳识第八”谈到“识文描金”的做法;在“堆起第九”谈到“隐起描金”的做法;在“蝙斓第十二”谈到“描金加彩漆”、“描金加甸”、“描余加甸错彩漆”、“描金散沙金”、“描余错洒金加甸”等多种技法。

  众所周知,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因此,在他们的直接干预下,描金漆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代宫廷描金彩漆一般以描金勾勒纹饰的轮廓,以彩漆描饰花纹,金碧辉煌,斑斓绚丽。黑地或红地描金、洒金、描金彩漆在清代一度认为这种方法来自东洋日本,因此宫廷档案称这一品种为“样漆”、“仿洋漆”或“洋金”。雍正皇帝就特别喜欢这种漆工艺。在清宫廷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九日,郎中海望遵旨为阴干洋漆活计在圆明园修造地害,先做了一个小样请皇上过目,对地窖窗户大小这样的细节,雍正帝也作了明确的指示。还对做得好的洋漆作品大加表扬,可见皇帝对描金彩漆的重视和喜爱。

  故宫现存的宫廷描金彩漆作品,以清乾隆时期为多。如描金花蝶纹斑竹栏椭圆形黑漆盘,为椭圆形黑漆地描金花纹、盘心有折枝花卉、蚊蝶等。这些花纹用红漆堆起,其上再用两色金分别描绘。清代雍正年间,内务府大臣年希尧在江南任职时曾数次贡进此类漆器。雍正特别喜欢这类描金漆与天然斑竹相结合的作品。另一件彩绘描金桃蝠纹方胜形漆几,几面为方胜形,六曲腿下接托泥。通体髹黑漆作地,几面彩绘描金桃蝠,寓福寿之意。描金朱地龙凤纹漆手炉,为双圆相连形,上有提梁,内设鲷(音同“雕“,diāo)盆与铜丝编盖相吻。腹部两侧对称开光,内为朱漆地,其上描金龙凤各二。开光外围为米黄漆地,饰描金勾莲纹。盖边和提梁饰黑地描金锦纹。此外,著名的还有彩绘描金紫檀扶手椅等,都是清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描金彩漆珍品。

  灿若虹霞的螺钿漆器

  所谓螺钿,就是用螺壳、蚌壳、贝壳等材料经加工,镶嵌于漆器上。早在商代,能工巧匠为了讨好天子,突发奇想将贝壳磨平镶嵌到漆器上,结果他们发现蚌壳的天然光彩加之漆器原有的光泽展现出如锦如霞的光泽。当时的天子看后大喜,下令重赏匠人,而这种嵌螺钿漆器也立即贵族争相收藏的工艺品。

  在陕西西安斗鸡台和河南陕县、洛阳等处的西周墓,河南县辛村卫国墓中发现的螺钿漆器及其残片,有的以方、三角、椭圆、圆锥等状的贝壳片平镶在漆器上,有的贝壳片微微凸起,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周时期螺钿漆器的代表作是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发掘出来的、豆、觚、壶、杯等多件螺钿漆器,磨制和镶嵌技法甚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隋唐时期,螺钿技术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周边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多面靠海,有着丰富的贝壳资源,使得螺钿技术得到迅速提高。《髹饰录》中螺钿条描述螺钿漆器时这样写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者,界郭理皴,旨以划纹。”螺钿所镶嵌之物是螺片有划纹,并且按照一定的意图嵌入漆器,组成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

  明代漆工杨明在为《髹饰录》作注时进一步补充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元代以前的螺钿漆器,螺片都较厚,属于“厚螺钿”。又因硬度大,故称为“硬螺钿”,属于平磨螺钿。平磨螺钿是把各色贝壳打磨成薄片,用特制工具作出人物、风景、楼台亭阁、花鸟鱼虫等图案,拼贴、镶嵌于漆底上,再经修饰推光而成,多镶嵌于大件器物之上,如漆器家具等。作品黑白分明,漆底光亮如镜。图案疏朗有致,风格清雅素洁。

  元代以后,出现了“薄螺钿”,又称为“软螺钿”,属于“点螺”。是精心选用蚌壳、云母、夜光螺等优质贝壳,将其磨成如蝉翼一样薄的片,再用特制刀具割切成细若秋毫的点、丝、片等,一点一点地嵌于漆底上,有时还间以金丝、金片、银片,又经修饰,推光而成。作品五光十色,灿若虹霞,精致纤巧。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婴戏图方箱,就是螺钿加金银片器物中的精品,嵌法绝妙,图案精美。此箱为黑漆底,长27.3厘米,宽27.3 厘米,高28.4厘米,两边的侧面有鎏金凤纹铜环,正面有可抽插的门,箱内有五个抽屉,用于存放文具之用。箱的插门、两侧面、背面以及抽屉的外面,都嵌婴戏图。天真活泼的儿童,其衣服有的螺片光滑,不加纹饰;有的刻痕精细,刻出团花;有的用镂金叶做莲花,变化迭出,给人以翻新感觉。这件螺钿加金银片漆器非常精美,可称得上是古代工艺品中的瑰宝。

  约在清代晚期,薄螺钿技法濒于失传。20世纪,先后在江苏扬州、山西、安徽、上海等地得到恢复,并称为点螺,即精心选用夜光螺等优质贝壳,将其剥离、裁切成纤细的点、线、片,然后一点一点地嵌贴于漆器底地上,有时还间以金、银的条、片、屑等,再经髹饰、推光而成,作品五光十色,灿若虹霞,精致纤巧。

  包罗万象的髹漆之形

  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上流社会争相收藏把玩潮流之物。由于漆器底胎涵盖了包括木、金属、竹、砂等众多材质,因此器形大到家具,小到包装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夏商时期,人们发现以木胎漆器作为食具更轻便耐用,远比沉重的青铜器顺手。因此,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食具的首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曾经出土过一套完整的西汉漆器餐具,其样式种类以及摆设位置都再现了当时宫廷酒宴上的分餐制。而此中的一件朱红耳杯尤为引人注目,杯里黑漆绘四条藤蔓式龙纹,横纵相对,龙身形态写意夸张,笔法劲健如飞。其嘴部上唇下颚很像植物的枝叶,上下翻动;盘卷的龙舌更似茎蔓,向外攀缘。内底正中书汉隶“君幸酒”三字,蚕头燕尾,飘逸潇洒。然而,当我们抛开龙的形象再作端详,原先龙头的位置竟浮现出一位长裙舞者,挥动丝带,踏云而歌,完全是一幅古代东方的抽象艺术作品。试想,古人在宾朋满座,飞觞举白的宴席间,能双手端起如此佳器,一饮而尽,岂不幸哉?

  更值得一提的是故宫珍藏的一件元杨茂款剔红花卉纹尊,可谓元代漆雕精品。此尊造型敦实浑厚,漆色沉稳,浮雕刀法圆润娴熟,大朵牡丹、山茶等花卉纹饰突显出元文化奔放大气的艺术特征。而后来的明、清两代虽然对此都有所仿造,但艺术水准始终未能超越。该尊的底部髹有黑漆,且于左侧用针尖划刻着杨茂造三字竖行款。杨茂是元代著名髹漆大师,现今可定为杨茂真品的漆器国内仅存三件。像这样撇口、短颈且鼓腹的尊形,古人通常称其为“渣斗”。“渣斗”一词顾名思义,即盛放残渣废物的容器。它源于两晋时期,当时多为青瓷烧制,摆放在书案下面,用来收集纸屑垃圾,其功能类似现代办公室中的废纸篓。后至宋代,渣斗被请到了酒席之上,供人们吐放鱼刺、骨头。其实,我们今天所用的痰盂,就是“渣斗”的一种演化。但无论如何,当这件工艺已尽极致的元代剔红渣斗摆在世人面前时,想必是再奢侈的王公贵族也不舍得用它来丢纸吐刺。

  除了食具之外,中国明清两代之前,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使用的皆是大漆家具。这是因为那时在我们的木工工具中缺少“刨子”。不要小看这种简单的平木工具,没有它,木板就不能刮出平面,所以明中期以前的木工制作家具时,只能靠披麻挂灰的方法先在木面上打一层腻子,把不平的地方掩盖住,然后髹漆绘纹,这就像今天在人们化妆前要涂粉底一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明宣德款填漆戗金双龙纹立柜,通体施红漆,门板内雕填戗金苍龙两条,四周绘以串枝勾莲边。在立柜背面横框上阴刻戗金“大明宣德甲戌年制”楷书款。这件立柜也是迄今故宫内所藏最早的明代髹漆家具。

  自明代隆庆开关以后,中国人不仅从西方引进了木工刨子,而且还学会了制作硬木家具,但古老的髹漆手艺却始终生生不息地向前进步。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超大型的剔红雕漆屏风、宝座与罗汉床相继问世,其体积之大,工艺之繁,令人叹绝。

  今天的人们都非常注重外在之美,凡身价不菲的商品总会有一个光鲜靓丽的包装。而古人也是如此,在清代众多的宫廷髹漆制品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精品包装。像一件清初百宝嵌“五老观日图”长方盒,通体以八宝黑漆为地,盖面分别用厚螺钿、绿松石、鸡血石、玛瑙、寿山石、青金石、碧玉、染牙、红珊瑚等嵌描五位老者于山巅之上,俯瞰云海中红日出升。打开盒盖,其内装有《康慈贵太妃母四旬慈寿恭颂》册页,落款为“子臣奕?恭进”。这说明此盒在晚清时曾被恭亲王奕?当作给母亲的寿礼进献入宫。

  而另一件黑漆描金“锦袱”纹长方盒更是深得清雍正帝的喜爱。此盒样式风格源自东洋,应为御房内存放文房清玩之用。盒外“包袱皮”绘锦纹及“寿”字团花,四角袒露部分则饰以黑漆描金佛手、石榴、寿桃,寓意多福、多子、多寿。在各种髹漆技法中,像此类“包袱盒”对工艺的要求最高,自然也是最难制作的。据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首领萨木哈持出洋漆包袱盒二件,皇上传旨:此盒样式甚好,照此再做一些黑红漆盒”。

  由此可见,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充满了它的身影,工艺、器形之丰富是任何其他材质的用具所无法比拟的。如今,它虽然已经成为仅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但仍然被人们所喜爱。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漆器将演绎它不老的传说。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3/2/2019-09-05/16858.html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