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1岁的董西德是曹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他的家里就是一个“红色的世界”,这些藏品多是他从废品收购站“淘”来的,他无怨无悔地守护近20年,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新中国的历史。
3月6日,记者来到董西德的家中,这是一处典型的农家小院。走进院子,一块摹刻着毛泽东手书体《沁园春 雪》诗文的屏风映入眼帘,弥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走进前厅,简陋的陈设和气派的红色藏品装饰画形成巨大反差,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高悬在前厅正面墙壁上的,是巨幅电影海报“大决战”和“三大战役”,边上是一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剧照,作为一位民警,董西德看重的是那句经典的名言: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这句话,支持、鼓励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小有名气的“红色收藏家”。
在董西德专门放藏品的房间里,有一幅近两米的毛泽东纺织品画像,虽然已经被装裱起来,却依旧能透过一个个破损的洞口展现出它的沧桑。此外还有伟人像章、塑像,有各种时期的文献资料,甚至还有电影《闪闪的红星》全部的剧照画报。“小时候哪怕能得到一张都会令人发疯一样地高兴。”董西德激动地说。
董西德到底收藏了多少藏品,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大大小小的加起来,怎么也要有上万件。”
废品收购站淘出珍贵藏品
“我的大部分的藏品都是从废品收购站‘淘’来的,多年的‘淘宝’生涯,也让我感受到酸甜和艰辛,每一件藏品都来之不易。”董西德说。他与曹县县城周边20余家废品收购站建立了联系,收购站的老板得到“文物”后,主动给他打电话,朋友们都笑称他“破烂王”。
十多年来,董西德在废品收购站淘得了一部分珍贵的毛泽东早期著作、“一大”至“十七大”党章、党史文献资料、“开国文献”、“国庆期刊”、毛主席像章、纪念章、电影海报、老日记、“文革”资料、老报纸、毕业证、结婚证、革命军人退伍证明书、入团入党志愿书等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最让董西德引以为豪的是,他竟然淘到了一本《毛泽东革命史》。这本珍贵的《毛泽东革命史》为史诺所著,十分罕见。
记者还看到一本精装酱色硬皮的日记封面上,嵌有《百成日记》四个大字。据介绍,这是一本由当年一位在上海的宁波人记载的新中国诞生前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日记。能够得到这本珍贵的“开国”日记,让酷爱收藏的董西德非常惊喜。这本日记本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能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日,实属不易。此外,他还收藏有四十多个版本的“红岩”日记。
痴迷“红色收藏”近20年
“首先要了解历史,其次要热爱收藏,最后要做一个有心人。”说起20年的收藏历程,董西德的脸上显得十分幸福。
从七八岁的时候董西德就迷上了“收藏”。那时,他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也都会给他带上几本崭新的“小人书”,有时他激动得连觉都睡不好。就是这些“小人书”,让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董西德说,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收藏,只知道爸爸给买的画书看完后就“藏”起来。就是在那时,他的心中播下了“收藏”的种子。
1984年10月,董西德被父亲送到北京参军,在他离开家乡登上列车的时刻,他的父亲送他一本红皮党章,就是这个“红本本”让他迈进了红色收藏的门槛。1989年他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入党那天,他的老班长送给两本书,一本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另一本是《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两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董西德说。他对这两本书很是喜爱,如今还珍藏在他的藏室里。
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董西德从报纸上看到很多有关毛泽东的图片和文章,这一下子激发了他收藏有关共产党和毛泽东资料的念头。只要与党和毛泽东有关的书籍、报纸、图片等都在他的收藏范围之内。从此,他就痴迷不悔地踏上了“红色收藏”之路。
希望能办一个红色收藏展
记者发现董西德的藏品大部分都是装在通风并不良好的盒子里,有些藏品已经有了霉斑。虽然这些藏品还面临着众多无法更好地归类和挖掘等困难,但董西德相信,随着红色收藏的升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红色收藏感兴趣,愿意去了解这段历史。
董西德说,他的愿望就是能够办一个红色收藏展,把他这些年收藏的东西全部展示出来。通过这些藏品见证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历史。
“在我的眼中,这些东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董西德说:“我不是一个收藏家,我只是一个红色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