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端铮在泉州收藏界,是个“杂家”,收藏紫砂壶、钱币、玉器等古玩。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陈端铮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陈端铮的眼中,收藏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通过不同类型的收藏,能从中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大大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其乐无穷。
收藏 缘于一次偶然
今年正月初一,泉州市博物馆免费开放了一场红山文化玉龙展,其中,一条卷曲呈“C”字形的玉龙特别抢眼,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这件藏品的主人,正是陈端铮老先生。
陈端铮出生于193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是一名水利工程师。他告诉记者,这玉龙可算是他众多藏品中的藏中宝,是1993年自己从内蒙古淘来的。1976年,内蒙古出土一条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无论是长相,还是形态,都与自己收藏的玉龙颇像。
说起自己的收藏,陈端铮说,这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端铮从事水利水电建设,经常在全国各地跑。上世纪80年代,陈端铮带领工程队在福州作业,一天,工人在挖土时挖到了一口古井,古井里头有一些古代陶瓷。陈端铮请教行家后,才知道这些陶瓷是清末时期人家遗弃的,没什么艺术价值。
“虽然不值钱,但它有时间价值,从它的造型、质地,你可以想象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最后,陈端铮把这几件不值钱的陶瓷带回家,而这次的“偶遇”也开启了老人后来近半个世纪的收藏之路。
淘宝 “学费”中慢慢成长
因工作的特殊性,陈端铮可谓是走南闯北,这为他的收藏提供了很多便利。每到一处地方,他准会到收藏市场“淘宝”,要是遇上自己的心头好,陈端铮都会不惜花重金将它们请回家。
“在收藏上,我可是交了不少‘学费’的。”可别会错意,陈端铮老人所说的“学费”很特殊,大多用于买经验、教训上了。
“你看,这是明朝永乐年间的甜白瓷,光线一照,杯身的蟠龙纹清晰可见,看着很精美,但你看它的造型、轴色,实际上都是现代仿制的膺品。”老人一手托着一个小巧的茶盏,一手拿着手电筒给记者“普及”文物知识。
虽然是假物,但这是陈端铮老人特意买来的。因为,在他眼中,收藏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趟水很深,既然要研究,就得真假放在一起研究,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陈端铮说,一有机会就约上几个玩收藏的朋友“下乡”,专挑那些盛产名人的地方。让陈端铮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去景德镇梧州“淘宝”,他特意花钱雇人带自己去状元翁同龢的故居,也因缘际会,获得了翁同龢的几幅字画,这让陈端铮兴奋不已。
自学 创独特的“鉴赏门道”
《国宝大观》、《古代陶瓷大全》、《中国玉器收藏与鉴赏全书》……在陈端铮的家中,关于收藏的书籍,他摆了整整一个书架,不下百本。
陈端铮说,这些书籍,都是自己去挖来的,有些还是特别托亲戚朋友到香港、台湾等地购回的,目的都是让自己更精准地掌握鉴赏这门艺术。此外,陈端铮还学起了电脑,上网查找自己想了解的那些关于古玩的材料。“我打字速度很慢,又经常不懂得打,每次一遇到不懂的,就打电话给小辈们,他们已被我骚扰无数次了。”
2000年,陈端铮退休了,他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比较专业地收集。学费交多了,陈端铮也慢慢懂得了一些鉴别真伪的门道了。除了从书本上获取专业知识外,陈端铮还喜欢和其他藏友交流经验。“我还和矿物学院毕业的一个朋友,结合我们工科所学的知识,一起研究出一套独特的物理鉴赏方法。”
陈端铮的收藏十分广泛,有玉器、古钱、陶瓷、紫砂壶……每收到一件藏品,他都会很认真地进行拍照、测比重、查资料……然后分门别类、工整地记录在本子的某一页上。“搞收藏,心态要好;做事情,要够专心;研究嘛,一定要科学,这是永远也学不完的知识,通过每一件藏品,我都能学到新知识,这让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