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玛瑙制器由来已久,玛瑙品种繁多,故有“千种玛瑙”之说。但中国所产玛瑙以白、黄、淡青者居多,红色甚是少见。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镶金兽首玛瑙杯便是一件传世珍宝。它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藏品简介 模仿西方风尚用兽首装饰角杯
这件唐玛瑙兽首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材质为酱红地夹橙黄、乳白色玛瑙,层次分明,晶莹鲜润。制作采用圆雕技法,造型生动优美。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内部有流,杯里的酒可以自流中泻出。从轮廓上看,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故也有称角杯的。
据文献记载,此种红色夹心玛瑙多产自中亚、西亚地区。这种弧形的酒杯,因似兽角,亦称角杯。我国制作和使用角杯的历史悠久,然此底部设流及兽首装饰的角杯却不是我国的传统,而是起源于西方,由古希腊、波斯、中亚地区渐渐传到我国的制品。但深入研究者坚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兽首杯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想模拟西方风尚采用羚羊之形,但由于对题材的生疏,所以最后呈现出现在的面目。因此,这尊玛瑙杯对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出土过程 小银罐中发现兽首牛角杯
1970年10月5日下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一个收容所(现水文巷)内,基建工地现场一片忙碌。当地基下挖到距地表0.8米的时候,突然露出了一个灰不溜秋的陶瓮。民工们将瓮盖一打开,眼前顿时金光闪闪,收容所负责人赶忙将这一情况上报到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的专家们一面保护现场,一面继续向四周普探。 10月11日,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北侧不远处,第二个陶瓮露了出来,其大小和形状与第一个陶瓮基本相同,只是上面盖了一层银渣。瓮口是一块方玉,方玉下面摞着银盘、银碗。金盆、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玉带、银盒和鎏金鹦鹉提梁银罐等器物都在里面,琳琅满目,令人惊叹不已。打开鎏金鹦鹉提梁银罐的盖子,里面还盛着水,几团金箔漂于水上,12条小金龙井然有序站立在上面,红、绿、蓝等宝石也全部在水中。
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个小银罐,美轮美奂的兽首牛角杯就躺在里面。
制作工艺 依料取题因材施艺
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这件玛瑙杯,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兽首圆眼、大耳、双角,其形似牛非牛,目视远方,眼睛炯炯有神。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兽头上下的肌肉,仅寥寥数刀,已是入木三分,生动传神。两只角粗壮有力,几度弯曲,富丽多色,凝结着力量和生命,显示着强烈的动态美,两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仿佛聆听世间的声音,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描述了全神贯注,飞驰疾奔的猛兽向前突冲的一瞬间,曲尽其妙,令人心动。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玛瑙鉴赏 主要看色、纹、光、包裹物
大唐慈恩法师撰写《妙法莲华经》中的“遏斯摩加波”即指“玛瑙”,但直到明代曹昭《格古要论》里还认为它“非石非玉”。这种争论在中国持续了近千年,直到明朝以后,同意它是玉器原料的逐渐占了上风。实际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将玛瑙磨制成管、珠等随身佩挂的饰物,同松石、水晶一样被视为最古老的玉石之一。玛瑙深受唐朝皇族喜爱,元代皇家也专设玛瑙玉局,明清两代存世至今的玛瑙珍品更是屡见不鲜了。
鉴赏玛瑙可分为色、纹、光、包裹物四个方面。根据玛瑙主体色调通常可分为红、蓝、紫、绿、黄、胆青(鬼头青)、白玛瑙等品种,按照中国传统以红玛瑙为尊。不过,天然蓝、紫、绿玛瑙很少见,市场上的大都是染色品。古人常根据花纹及颜色命名玛瑙,如锦红玛瑙、竹叶玛瑙、曲蟮玛瑙、酱斑玛瑙、夹胎玛瑙、缠丝玛瑙等。 本期主题镶金兽首玛瑙杯类别玛瑙文物原属唐代文物现状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栏目主持齐书勤主讲人韩建武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关于玛瑙玛瑙的名称源自于马脑
玛瑙的主要功用是制成工艺品,我国出土的5000年前的新石器文物中,就有用玛瑙制成的胸饰、珠、圈等物。这说明很早以前玛瑙就受到人们的青睐。明代医书《本草纲目》曾云:“马脑(玛瑙)赤烂红色,似马之脑,故名。 ”
玛瑙以红色居多,有赤红、淡红、茶红、金红、粉红、水红等,可制成各种瑰美的项链。此外,玛瑙还有绿色、蓝色、黑色、紫色的,有的玛瑙则五色相间,美不胜收。相关阅读唐代诗人偏爱为玛瑙作诗
提起玛瑙,它那润泽的质感,丰富的纹理,多彩的颜色,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人们的脑际,因为今天,它对于人们已经不再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受到人们的珍爱。其实,玛瑙从刚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开始,人类就与它难舍难分了。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吟咏玛瑙的诗歌。最早见于南北朝的是“带嚼子的马笼头”,文言叫作“勒”。如“玉羁玛瑙勒,金络珊瑚鞭。 ”到了唐代,最多的是写各种玛瑙容器,其中以盛酒的容器为最。唐代诗人钱起的《玛瑙杯歌》,写得最为精彩。诗中说,玛瑙这种“奇宝”,生长于奇异的地方,即“瑶溪碧岸”。把它剖开一看,它有着让人耳目一新的“文藻”。经过能工巧匠加工成玛瑙杯,既明亮又鲜艳,所以作为珍贵的器皿进入豪华的宴会。这一来不要紧,使得原先各种珍贵的酒器都黯然失色。正是由于玛瑙杯的加入,才使这次宴会更加充满了生气,音乐舞蹈高潮迭起,文人墨客也挥毫吟咏。这次宴会,由于有玛瑙杯的加入,真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热闹非常。在唐代诗人中,写到玛瑙的还有很多。既有孟浩然的“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也有杜甫的“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既有白居易的“尖削琅玕笋,洼剜玛瑙罍。”也有李商隐的“半展龙须席,轻斟玛瑙杯。”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清朝,可见玛瑙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趣味阅读乾隆因喜爱玛瑙朝珠而将村子改名
传说乾隆三十四年,在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宝柱营子村,有一位王老汉。有一天,他在山坡上挖到了一个比当时的西瓜还大的椭圆形玛瑙石。有多年采料经验的王老汉预感这块被油光发亮的黄色的璞包裹着的玛瑙原料非同一般,到附近一家作坊用手工砣锯一切,里面如熟透了的樱桃般水灵的玉质清晰可见。于是,王老汉把这块玛瑙料献给了土默特左旗王府的王爷,获得了重赏。王爷如获至宝,请来瑞应寺的活佛,商议怎样雕琢这个东西。活佛说雕成佛光玛瑙朝珠吧,雕成朝珠后,由他晋献皇上。
经活佛推荐,美丽板村的玉雕能手李玉成承揽了这件差事。历时半年,功成。第二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举办六十大寿庆典,瑞应寺活佛就把这个佛光玛瑙朝珠献上去了。据传说,当时,乾隆皇帝一看,高兴极了,当场就把原来的朝珠摘下来,把这个戴上了,还问这个玩意儿的产地是哪里,活佛就说是宝柱营子。乾隆说,活佛家乡乃我大清有名的玛瑙之乡,今又出此宝珠,以后就别再叫宝柱营子了,就叫宝珠营子吧。乾隆一高兴,御笔亲书“宝珠营子”四个大字,同时重赏了活佛、王爷及李玉成多件乾隆款官窑瓷器以及其他赏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