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桥(以下简称“李”):我们不能凭直觉来看待问题,最重要的是根据事实来判断。苏富比秋拍的数据,我个人觉得市场完全没有问题,比方说亚洲当代艺术包括尤伦斯拍卖、20世纪中国艺术这一板块都创下了苏富比历年的最高交易额。所以我们不能凭现场人气不多,或者是部分人传达的资讯——买气不够来判断拍卖的结果,这些都是凭感觉来说事情。我们都知道一场拍卖,如果有1000人在场,举牌的或者是有强烈购买欲望的人,其实也就100个人。实际上,三场拍卖1.3亿、3.4亿、2.3亿的成交值,我觉得这个数据表明是很健康的,没有什么问题。
《画廊》:您认为这次苏富比拍卖的结果还属正常,没有受到欧债的影响?
李:是的,我觉得跟欧债没有关系。这两场拍卖都出现了非常高的交易,尽管尤伦斯专场与春拍相比,在到场人数上,只有春拍的40%,但事实上拍卖的不是尤伦斯的名字,交易还得靠藏品,尤伦斯并没有把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和张晓刚(微博)《血缘:大家庭系列》这些比较有份量的作品拿出来。这次上拍的尤伦斯收藏作品比较一般,获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是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应该还算是很鼓舞士气。
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和亚洲当代艺术那两场拍卖,前十高价位的拍品,占总交易额的60~70%之间,这说明藏家已经很理性或比较确切地判定了哪些艺术品的交易是安全的,值得他们花大钱去收藏的。
《画廊》:这次拍卖似乎没有过多的竞价,成交价比估价高不了多少。
李:因为作品估价很高,能够卖掉就已经不错了。实际上,苏富比拍卖的估值还是依照春拍的趋势来的,这显然有些高估市场的底气。如果把价格降到3000万,一样会叫到这样的价位。所以我觉得,这就是高价品的现状,这个热度是相当高的。
《画廊》:所以,您觉得这些作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去追逐的。
李:如果你认定这个艺术家,觉得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在未来是可交易的,而且这个艺术家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作为一个严肃的藏家,你必须拥有他的作品;如果不是严肃的藏家,只是想在市场上投资这件作品,那么作品的稀有性将成为影响其作决定的重要因素。
《画廊》:刚刚您提到的,这次主要买家以大陆或华人收藏家为主,这跟金融危机有关系吗?
李:其实从2008年之后,对于高价位拍品,欧洲人已经不敢出手了。除了一两家机构,没有人再敢跟。在2005~2008年那些所谓的欧洲藏家都只是卖东西,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尤伦斯、法伯、萨奇等等都是在低价买,高价卖。他们是以一种做生意的方式,拿了作品,然后再卖,或运作。曾经所谓的西方知名收藏家,根本就没有在拍场买过作品,他们一直是卖作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仍有少数收藏家或机构在继续买入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高价位的艺术品。
《画廊》: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是他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吗?
李:其实早期他们也没在拍场买作品,只是卖作品。唯一的反例是法伯的侄子买了他叔叔的一件作品。还有一个就是萨奇,在拍场上买了小部分重要的作品,然后把价格再推高一次,把购入的作品卖出去,完全是市场的行为,他们是通过高价位来参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购买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主要还是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西方人购买中国当代艺术主要都是在10万美金以下的。这个我们看得非常清楚。
《画廊》:面对这种情况,您是怎么考虑的?
李:我觉得有两点可以讨论:早期的西方主流职业藏家没有跟中国的这个盘,希克、尤伦斯等例外。而早期跟这个盘的人都是做小买卖的人,包括我刚刚所说的很多人,都是生意人,他们就是炒作。但是他们的炒作让中国人发现了当代艺术的历史价值。第二个是,有些西方收藏家,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是值得收藏的,他们已经和’85、’89这类作品关联,因为这些作品价位太高了,他们没有发现的快感,因为这是市场首先发现的。所以,他们把目光放在新兴艺术家这一层面,所以才有我刚才讲的他们购入10万美金以下的艺术品的事情。
《画廊》: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苏富比惨淡收场。这一次,您觉得欧债对艺术市场是否产生很大的影响?
李:2008年的现象是收藏圈里,机构和个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的情况,充满了恐慌。今天的情况是,欧债危机跟美债危机已经不同了,无论是中国、东南亚,这几年的经济还算可以。今年买家的心态跟2008年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今天更从容一些。而且很多人也是从经历获得一些经验,也许今天正是买东西的时候,错过了就没机会了。比方说一些收藏家在2009年初,买了非常多合理价位的作品。实际上大家都在做多,都在暗地里买。真正发财的人都是这样的,看空,做多。
《画廊》:作为风向标的苏富比秋拍,会对国内拍卖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国内拍卖与国外不一样的地方是,在行内已经形成不一样的风格,比如保利的夜场比较轰动,在当代、写实、尤伦斯和吴冠中这些版块非常强,面对的客人和拍品的征集也不一样。保利的征集比较分散,如果有20件或者40件吴冠中的作品,可能来自世界不同的收藏家,委托人都会帮助拍卖公司找到自己的客人。今年嘉德会上拍徐悲鸿的《珍妮小姐》,这些作品经过多次曝光,它的历史价值是肯定存在的。经过这么多年,放到嘉德来拍,也是有成熟的想法的。比如说吴冠中的《万里长征图》在艺融拍,我觉得也都是为市场做了充分准备的。我想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还听说,保利要重复08年秋拍的一幕——无底价拍卖,可能原来是200万或300万的作品,通过价格的低估来吸引买家。一件明明300万的作品,1万块钱起拍,你就会买,但每个人都这么想,最后还是300万成交。所以上次无底价拍卖的时候,冯小刚花了300万买了杨飞云的作品。每家公司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我觉得形势还是乐观的。
《画廊》:上次的书画去到4亿多,您觉得这次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情况?
李:这次书画没有很多这样重量级的艺术品,你也知道,去年齐白石《苍鹰图》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拍卖公司不会再为这样一件富有风险的作品继续做工作。而且买1亿以上的买家名单毕竟凤毛麟角,拍卖行比任何人都清楚得多,因此我觉得他们做一些拍品和价格方面的调整很明智。
《画廊》:最后请李老师总结一下,对后市做个预测好吗?
李:中国现当代艺术市场如同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一样,充满了传奇与惊喜,只要国家继续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复兴的道路上继续一路高歌猛进,现当代艺术市场当愈来愈欣欣向荣,毫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