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就已成为世界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继伦敦、纽约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自由宽松的进出口和税收政策。除了这些客观条件,香港有敏求精舍这样的本土精英收藏社团,才真正获得了实体支撑。敏求精舍既有文物鉴藏知识,也有相当的管理推广理念;既有高水平的收藏,又有很强的购买力。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香港才能持续消化众多高档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也正是由于他们蓄积了不少好的收藏,香港才得以持续有好的货源。而正是在这买与卖的持续更迭中,中国艺术品的价位才持续上扬,香港在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地位也才会不断获得提升。
敏求精舍的形成渊源
清末民初,由于连年动乱,不少没落贵族南下上海,家资收藏随之也积聚上海,上海由此成为当时国内的一大文博中心,有古董经营商二百多家。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局势动荡和经济管制,不少外侨、华人纷纷转移资产或离境,有移居海外的,也有定居香港的。其中,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大收藏家、文物鉴定专家也在其列。文物书画也随人散而散,中国民间收藏一时命悬一线。到了文革时期,更是形成了官方、走私两条流失线,大范围成批次的海量流失。
文物书画从内地流散出去,大多会以香港为中转地。作为集散地,香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香港成就了很多知名的大收藏家;同时,也造就出了敏求精舍这样一个华人民间收藏团体。
敏求精舍成立于1960年,主要由胡仁牧、利荣森和陈光甫三位先生发起组织,他们约集香港好古诸友十余人组建了这个收藏团体。到上世纪90年代,敏求精舍的香港会员达44人,海外会员13人,名誉会员8人。2005年敏求精舍四十周年时,有香港会员36人,海外会员9人,名誉会员22人。
敏求精舍中的重要个人收藏,有精舍首届主席胡仁牧的清代官窑单色釉器收藏、叶义医生的竹刻犀角雕收藏、罗桂祥的宜兴陶瓷茶具收藏、叶承耀的明清家具收藏、九如堂李大鸣的高古瓷收藏、天民楼葛士翘父子的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徐展堂的历代瓷器收藏等。
从世家到新贵,成员和藏品的变迁
敏求精舍的前期会员,很多是直接从大陆移居香港的,如胡仁牧、陈光甫、黄宝熙、霍宝材等。前期会员的职业,要么是大银行家,要么是世家出身,甚至是大陆的重要银行世家,如陈光甫、胡仁牧的父亲曾与宋子文等并称“民国十大银行家”。而他们的藏品则以高端古董文物为主,尤其是瓷器。
敏求精舍的会员每月例行聚会两次,例会上会员会带来个人收藏与会成员一起作讨论交流,大家对这些藏品提出各式意见和观点。敏求精舍会员的专门知识,特别是对陶瓷方面的研究都是相当有份量的。对于收藏家来说,这种相互之间的观摩与切磋, 实在是最大的裨益。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敏求精舍有重要影响力的会员不再以银行家、世家为主流,而是医生、律师、建筑工程师、博士、企业家等所谓“社会新贵”的成功晋阶。其中,职业精英虽收入相对较高,但资金也是有限的,至于企业家则有追求高利润回报的价值取向,故他们多收集当时价位还较低的品类,如书画、竹刻、犀角雕、明清家具、宜兴紫砂等。通过他们的研究、成系统的收藏,以及展览、出版等活动,这些品类的藏品后来也都获得了学术及市场的肯定。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收藏格局也随之发生新的转变。敏求精舍中期已经出现的企业家风范,自此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有雄厚资金的新会员通过向藏家请教、参观博物馆、自学文物知识等,在较短时间内总结出有效的收藏理念,并通过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公司以竞拍购买的新形式迅速完成了自己成系统的收藏,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艺术收藏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