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书绘画,办理案牍公文,遇到文思不畅,须辍笔沉思、搜索枯肠的时候,为避免毛笔滚落地下或沾污他物,要有一个可供暂时搁笔的器物,笔架因此应运而生。
南朝梁简文帝有一首《咏笔格诗》:“英华表玉笈,佳丽称蛛网。无如兹制奇,雕饰杂众象。仰出写含花,横抽学仙掌。幸因提拾用,遂厕璇台赏。”由此得知,笔架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上面雕饰各种图案花纹,制作精美,可赏可玩。
南朝时已经普及
南朝陈的徐陵所作《玉台新咏序》,有“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之句。他和梁简文帝同处一时代,两人不约而同写出与笔架相关之句。可见在当时,笔架已经是一种很普及的文房用具。
笔架的材质多种多样,以瓷、玉、木、金属几种材质较为常见,根据不同的名称,造型也自各异。如笔山的形状如同高低错落的山峰,山凹处可用于搁笔;笔床为长方形,笔杆卧搁其上;笔屏状如屏风,上面镶嵌可供插笔的笔帽;笔悬为立柱形,四面插花飞檐,用于悬挂毛笔。另外还有花枝形、树桩形、鱼化龙、福禄寿等等,造型十分丰富。
元明之际,士人为了彰显情趣品位,对于文玩之物也是刻意追求,人争效之。材质讲究、制作精巧的笔架,成为了文房中必备的器物。元代乔吉的散曲《水仙子》对此曾描述为:“江左风流学士家,壁间水墨名人画。六一泉阳羡茶,书斋打簇得繁华。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
有些笔架的精美程度,堪称难得之奇品。如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笔格》所写:“有旧玉子母猫,长六七寸,白玉为母,余取玉玷,或纯黄纯黑玳瑁之类为子者。”就是赞叹一只玉雕笔架的精巧,白玉部分是母猫,其余的俏色部分则分雕成为一群活泼的小猫,或黄,或黑,或玳瑁色,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整个造型构思巧妙,做工也是极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精美的笔架,估计主人心爱之余都不忍心使用了吧?
清代瓷质笔架最精美
瓷质笔架以清代制作最为精美,又以笔山较为多见。如清代的哥釉青花笔山,是在青花上覆盖了一层纹片釉,使之烧出来的效果像是哥窑瓷的碎片纹,色彩晶莹滋润,造型自然大方,是备受藏界人士青睐的文房美品。
清代的掐丝珐琅笔山也很具特色,是在铜胚上用金银或铜丝制作成花纹图案,再涂上珐琅釉,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一系列工序制成,釉色艳丽,纹饰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清代的粉彩笔山,造型简洁,色彩柔和,浓淡协调,不仅实用,且可供赏玩,置于书斋几案,亦颇为不俗。
笔架虽为文房中的“小器”,但在藏品市场上却十分活跃,因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向得藏家的追捧,尤以天然珍稀材质者为贵。
文房珍品:南朝铁镇纸,可当棍杖
镇纸是文房中的辅助性用具,多用铜、铁、玉、石制成,用于镇压纸张或书籍,以便阅读或书写,亦称为“书镇”。镇纸最初是由玉雕玩件及铜器演化而来。
明人文震亨的《长物志·镇纸》曰:“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青绿虾蟆,蹲虎,蹲螭,眠犬,鎏金辟邪,卧马,龟龙,亦可用。”古代文人大多好玉,常将玉雕或青铜器置于手掌上摩挲把玩,在需要铺平纸张时又可将其兼用作镇纸。由此,镇纸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文具。
镇纸的形态并无一定之规,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变化。生活优渥的文人,书斋所用的镇纸,大多兼具实用和玩赏价值,尤以动物造型为主。《水浒传·第二回》:“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就是很写实的情景。宋元之际,大户人家所用的文玩镇纸,不论材质还是造型都十分的考究。至于旧日的私塾先生,惩责学生所用的戒尺,其实也就是写字时所用的镇纸尺。
不过,镇纸并非都是小巧之物。《南史》载:“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南朝齐高帝曾用铁特制了一个非常粗大的镇纸如意,以备意外时作为棍杖,用以搏击。
另外还有一种用铜或铁制成,呈圆形或方框状,兼具多种功能的镇纸,称为“仿圈”。在需要描画直线时,可以作为直尺;或者新手临摹书画,可于宣纸下面置放范本,然后用仿圈压平,不致移动,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摹写。圆形的仿圈,则是摹写小楷时最为常用的工具。明代还有一种尺状的镇纸,“中透一窍,内藏刀锥之属”,是把镇尺的中间镂空,可将小刀、锥子等器具藏于其中,犹如一个小型的百宝箱。
因镇纸为普见之物,数量众多,加上具有名人价值的传世珍品难求,升值一直较慢。故收藏镇纸,材质是重中之重,寿山石、古玉镇纸都是收藏的焦点。其次是看镇纸的做工和形制,若是器形精美、雕镂细腻、剔透玲珑,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工艺价值者,也是很受青睐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