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早把艺术品拍卖划入了市场经济概念范畴,虽然艺术品拍卖业的利润总是那么微薄,微薄到一次利润额可能是摩拜或者滴滴季度收入的一个零头。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整年的利润总和,也不过跟北京故宫或者台北故宫文创品的整年收入持平。传统拍卖业终究不敌大网络IP产业,前者已经步入一个夕阳西下的境况,我们现在的努力,不过是鼓足力气坚持这百年来的传统罢了。
今年的香港秋拍,还是出了几个亿元拍品,让业界提振。譬如北宋汝窑天青釉笔洗成交价为2.943亿港元、明永乐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以1.3216亿港元成交,李可染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以1.22亿港元成交,拍场不倒翁崔如琢以1.77亿港元完成他今年的秋拍任务。现当代艺术的王者这次换主角了,旅美华裔画家朱沅芷被推上台前,他的《工业之轮在纽约》成交价达1.0528亿港元,这次亿元大咖不再是赵无极、常玉或吴冠中了。拍场又一新贵横空出世了。
我们就以亿元朱沅芷说一下这次秋拍的风向标。我们在谈论这件作品时,对其艺术价值尽管大可放开来说,但对于市场价格,我们还是保守一点为好。因为从美术史的地位而言,常玉、赵无极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成就,他们的作品融贯中西、意境独创,有着无数的藏家粉丝,市场地位早就巩固起来了。但画家朱沅芷,包括他这件《工业之轮在纽约》的拍品,还未能展现出一个中国艺术家融贯中西艺术的造诣。再根据近几年朱沅芷不算成熟的拍场地位,这次突然拉升到亿元天价,似有拔苗助长之嫌。
虽然我们希望,中国现代艺术家都能拍出个亿元天价,但拔苗助长就总归并非好事。
这次古董专场拍出的亿元天价的纪录,感觉比春拍要实至名归一些,更比前两年的天价让人信服。2.943亿港元的北宋汝窑天青釉笔洗,跟春拍那一对成交价为1.31亿元的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比水准要高得多,但追不上2015年那件5.54亿元的清乾隆“吉庆有余”转心瓶。另外明代的鎏金铜佛像从来不缺天价,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更是鎏金佛像的巅峰。在2013年,收藏家郑华星就以2.1亿港元拿下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这次明永乐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坐上亿元宝座,总算走上价值回归的正途。
当然,目前拍卖业界普遍认可的“减量提质”策略从2016年春拍之后得到延续,这是能维持市场信心的唯一好方案。香港苏富比本次秋拍就推出18个专场34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31.5亿港元,相比2016年的20个专场4050件拍品22亿港元总成交额实现了升级;香港保利推出11个专场总估价超过10亿港元1600余件艺术品,总成交额逾18亿港元,比2016年秋拍的14个专场1800余件拍品总成交额11.15亿港元实现了增长。并不是每家拍卖行都执行“减量提质”的策略,香港嘉德今年秋拍就以14个专场拍品总成交额6.526亿港元完成比去年翻倍的升级任务,去年为9个专场1237件拍品总成交3.38亿港元。香港匡时也同样如此。
今年的市场略比去年有所回暖,拍卖行为应对市场形势,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减量提质”或者“增量保质”,都围绕着买家展开。这两年新进场买家增加,对拍品也有新的诉求,合理的调整很正常。
这次香港保利就特意精选了巴斯奎特的涂鸦作品,尤伦斯“金器古玩”专场,香港嘉德推出“木趣居——家具中的嘉具”专场,香港嘉德和匡时推出的珠宝首饰精品也满足了香港地区藏家的口味,获得了完美的成交价。
2017年秋拍,是向2017年告别之拍,苏富比、佳士得、嘉德和保利等各大拍卖行更需要这次拍卖获得一个未来的提升方向:怎么得到更优质的精品,拍出一个更理想的价格,怎么协调拍卖行与买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一种正能量,应对拍卖业许多重任与困难,虽然今年有“拍而不付”的官司冲击,但艺术品拍卖毕竟是一个成熟的经济行业,“去芜取精、因理选材”,我们更希望买家们能理性举牌,举到自己承受得起的价位;拍卖行懂得适可而止,切勿为营造竞拍热情而盲目推高成交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