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每年的拍卖季都会出现几件天价拍品,而那些成交价远高于估价的拍品就更是媒体们争相报道的对象。目前国内艺术品估价基本上是基于艺术界专家和市场从业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缺乏明确的估价原则和公认的参照标准,而社会对其可信度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近日,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了一款“中国艺术品估价模型”。模型一出,业内人士一片哗然。对价格及其不定的艺术品进行量化,这样的评估模型是否具有可信度?而对于收藏投资者来说,是否意味着出现了一款防止“看走眼”的神器?
这款艺术品估价模型,将艺术品的数理模型估价和专家经验估价相结合,给出估价。第一步,工作人员将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共性因素,比如题材、内容、材质、尺寸等进行分解,组成标准数据库。艺术品估价模型将数据库中这些因素进行量化,计算出这些因素对作品价格的影响度系数。然后将待估作品的相关信息代入到模型中,就能够得到估价结果和估价区间。之后,根据以往相似度较高的作品的历史信息,对数据进行“校验”,最后再利用艺术市场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每件艺术品进行“个性定价”。
“定量+定性”的分析方式看似“有理有据”,但是艺术品投资终归带有投资者的感性判断。即使有专家“个性定价”把关,也不过是价格微调,毕竟投资者的感性因素和市场的波动是不可控的。由此看来,这款艺术品估价模型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参考区间,投资者千万不要用其作为投资和收藏的依据。正如艺术市场研究专家龚继遂所说,估价模型只是给出一个平均数据,并非传统意义上媒体关注的那些“天价作品”,或者带有放大效应的作品。因此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顾问、关注拍卖行的操盘者、关注宏观经济和拍卖市场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