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全球当代艺术品拍卖收入减少了6%,降至8.6亿欧元。此番纽约的拍卖却是出人意料的另一种结局。也许是受到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和奥巴马竞选成功后的一系列政策影响,纽约苏富比[微博]近日举行的“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部分,创纪录地收获了3.75亿美元。
于上月初结束的中国香港苏富比“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则在坊间流传出“黑色星期五”、“当代艺术滑铁卢”的说法;而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上月底结束的中国香港佳士得[微博]同名专场爆冷门拍得逾6.74亿港元,其中的夜场拍卖一举夺得“总成交额4.2亿港元,39件成交拍品中有11件的成交价超过1000万港元”的两大好成绩,反超了书画板块2亿多港元。
在市场的一片惊讶声中,让我们来解析今年秋拍整体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佳士得是如何“逆市而起”的。
经典艺术撑场
作品风格、材料趋于保守
今年佳士得秋拍现当代的重点夜场,共成交了43件拍品,日本、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所占比例为35.5%,其中日本艺术家的成交6件作品,东南亚艺术家成交了7件作品。相较于今年春拍日韩艺术家成交5件,东南亚艺术家成交4件的情况而言,首先可以看出佳士得秋拍在板块设置上,加大了日、韩及东南亚艺术家的比重。日韩艺术家在数量上多过印尼,大部分拍品价格集中在20万~30万港元,成为支撑中等价位的主力军之一。其次,在风格、材料上更为保守,此次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以赵无极、朱德群撑场,增大了近些年在学术上取得成就但价格相对合理的艺术家徐冰、黄永砯等的作品,波普、玩世现实主义、泼皮等风格的拍品比重则有所下降。注重在学术方面的线索梳理,和亚洲不同地区文化属性的展现。相较于春拍的雕塑、摄影、装置作品,秋拍拍品配置上选择更为保守的、唯美风格的以及抽象的作品居多。此外,专场几乎不见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今年秋拍中青年艺术家(如王岱山等)的作品成交价格大都在10万~20万港元。
策略性调整
书画板块份额明显减少
佳士得近年来一直在拍品结构上微调。以成交金额计,2012年佳士得秋拍环比同年春拍,只有书画板块减少了8%,同比2011年秋拍减少7%,其余如油画、红酒、手表增长较多,瓷器和珠宝板块所占比重相对稳定,可以看出佳士得在这两年对于市场收藏趣味的敏锐把握和拍品结构的策略性调整。
成交TOP10
“一线大牌”占据全场
中国香港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3个专场共拍得逾6.74亿港元,逾三分之二的拍品成交价高于其最高估值,朱德群的作品《白色森林之二》以6002万港元,刷新艺术家作品的世界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交TOP10榜单中,有6件拍品以高于预估价成交。与前两年的夜场榜单的艺术家多元化相比,排行榜上都是近几年的“常驻名单”,如朱德群、赵无极、常玉、曾梵志、张晓刚[微博]等“一线大牌”,而在当代艺术日场的TOP10榜单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入围的是曾梵志、周春芽、丁乙、黄永砯、刘野、方力钧、唐志冈、岳敏君,这一方面体现出今年佳士得秋拍在征集拍品方面的保守态度;另一方面,更凸显出对中国藏家购买力的信心。
薄利多销
增加上拍量保守估价
以成交总量计,佳士得秋拍成交量环比春拍增加了近三分之一,而成交额仅高出近6%。2012年秋拍同比2011年在成交总量方面有1000多件的增长,而在成交总金额上却有9.66%的下降。尤其体现在红酒板块,在成交数量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成交总额反而减少了900多万元。
同类情况也反映在其他板块,这体现了此次秋拍的整体拍品估价保守以及拍品定位的策略性降低。一方面体现了佳士得在拍品的估价和征集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的路线得到了市场良好反应,基本上维持了成交额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拍卖市场受今年经济环境整体影响所产生的策略性调整。
打造“亚洲艺术”概念
东南亚艺术家表现喜人
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国际董事张丁元,早在2011年就提出“亚洲艺术”概念,囊括中、日、韩与东南亚艺术。今年印尼艺术家的表现令人惊喜,如印尼女艺术家克里斯丁·爱珠的抽象油画《3-2#07》,估计28万~38万港元,以86万港元成交。此外,鲁迪·曼度凡尼、阿凡迪罗纳德·文图拉的作品都以高出预估价价格拍出。
买家结构多元化
购买的国际化交融趋势显现
Artprice发布的全球当代艺术市场概述,当代艺术拍卖成交额前十位国家(2011/2012),中国以38.79%的成交份额排名第一位。佳士得的注册藏家现实新增了20%的亚洲藏家。据张丁元透露,此次参与夜场拍卖的买家中首次出现了中东买家,还有东南亚买家购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和中国买家购买欧美艺术家作品,亚洲艺术市场的国际化交融趋势显现。也就是说在收藏古代书画和其他领域的藏家也是当代艺术市场的潜在藏家,他们的加入给市场增添了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