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藏拍 > 拍卖

上海艺术品拍卖如何重振

    7月17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艺术版发表了《拍卖,上海真比不过北京》一文,业界专家、上海荣宝斋(微博)总经理王倚山(微博)先生和《拍卖报》主编郑鑫尧先生对上海艺术拍卖的颓势都发表了各自的高见,看了以后获益良多,很受启发。我认为上海拍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是主要的。上海是全国拍卖的发源地,现在也还是仅次于北京的拍卖重镇,功不可没。

  规模很小比重下降

  但是依据文化部市场司发布的正式报告,全国艺术品拍卖2010年589亿,2011年975亿元,相比之下,上海确实规模很小,占的比重急剧下降,和北京、香港不在一个等量级。尤其在高端艺术品方面,竞争力下降更严重。截至2011年12月,全球成交过亿元的拍品约35件,大多在北京、香港成交,有两件在后起之秀杭州西泠成交,上海失之交臂。2010年12月上海道明拍卖《宋唐埛致胡宗愈伸慰帖页》成交9128万元,2010年6月上海天衡拍卖《张大千仿巨然晴峰图》成交7280万元,成绩斐然,却是凤毛麟角。现在,上海业界应该正视事实,看到形势严峻,居危思危。因为975亿这块“大蛋糕”,从文物产业的规律和特点看,北京、香港和上海最有条件参与分配,失去这一块,太可惜了。文化诸多产业,大多各省市都有条件成功,唯文物艺术品拍卖,上海是有独特优势的。

  挖掘资源培养客户

  说上海有条件,是从上海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的。上海有很好的产业背景,货源和买盘都很旺盛。北京、浙江的货源,很多也是上海提供的。西泠拍卖短短七八年的大发展,重要措施就是抢滩上海,聘上海的高端专家,找上海的货源,挖上海的买家。上海民国以来就是我国收藏的“半壁江山”,郑重先生所写《海上收藏家》一书就收录了近50人之多。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艺术品拍卖也走在全国前列,培养了一大批最早的拍卖人、收藏家和投资家。读中国绘画史,南宋以来几乎是一部江南绘画史,马远夏圭以后,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王、浙派、皖派、金陵八家、上海画派,以及邻居的扬州画派,群星灿烂,大批作品在上海积淀。景德镇的瓷、扬州的玉、宜兴的紫砂,大多也流向上海。上海的文物存量最丰富。从世界规律看,存量是重要的实力和竞争力,如伦敦、纽约、北京、香港,均是如此。上海不缺资源,也不缺客源,供给和需求两不缺。因为上海是发达地区,金融、商贸中心,对长三角、对全国乃至全球都有辐射力。从事实看,上海也不缺新一代的收藏家,海内外不少亿元拍品确实也是上海人买的。我所认识的海内外同仁,也很希望上海拍卖重振雄风。

  现在的关键就看上海的环境营造和企业建设这两个环节了。一般环境靠政策、政府、协会营造,上海很重视创意产业,并已将艺术品交易业列入十大创意支柱行业。希望上海与北京、浙江一样,把政策落到实处。

  寻找差距开拓市场

  关于企业,这是拍卖市场振兴的主体。当前如要找差距,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在如何夺回中高档价位艺术品的市场。依目前的市场结构,单件数千万、上亿的艺术品,占年度975亿的比重很高,而且利润也最丰厚,更不要说它借助媒体所产生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因为一件上亿的艺术品法理上的佣金收入是2500万元,相当于1000件单价10万元艺术品的佣金,但后者的成本太大,既赚不到钱,也不会产生影响力。所以,苏富比(微博)、佳士得惯以抓大放小为战略。而翻看上海近年的拍卖图录,大多满足于小网捉“小鱼”,拍品以中小价位为主,小富即安,上千万单件的难得一见。业界反映,送到上海拍卖的价格总是被一压再压,求拍卖行自身的保险系数,结果把“大鱼”赶到了北京和杭州。

  转变思路敢于竞争

  抓大鱼要大网,上海拍卖行的渔网太小。现在应该转变思路,把网张大,到深水深海捞大鱼。“大鱼”,就是艺术精品,就是扛鼎之作。当然,“大网”既是大机会也是大投入,要敢担风险也敢竞争。为此,一要艺高胆大。艺高就是有鉴别力,不仅鉴真伪,还要分优劣、估价格。价格不是越压低越好,而是该高则高,要有竞争力。当前上海的倾向是压得过低,把好拍品赶出了上海。二是要有魄力。艺术品的生意,经验只说明过去不能把握未来。尤其在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没有想象力的价格和政策是有问题的。不仅拍卖业,商业在很多情况下也靠眼光更靠胆略和魄力。这方面上海人要解决精明不高明的问题。三要稳操胜券。大胆还要心细。匡时今年春拍操作“过云楼藏书”的拍卖,就是一个成功的精典案例。这套书1.8亿元底价拿来拍,比2006年嘉德拍出时的2300余万元高出了七八倍,难度很大、风险很大。但评估、拍板和操作,体现了艺高胆大,精细化操作。图录、展览、活动、宣传,大投入大制作,环环紧扣,最后1.88亿元落槌加佣金2.16亿元成交。说明大胆更要措施到位,要切切实实地找好大买家。

  长期积累加大投入

  抓大鱼还要放长线,这是中国人的经营之道,对拍卖业更为适合。大拍品、大藏家、大买家是要靠长期积累的,不是想来就会来。我离开业界10余年,还碰到一些藏家反映,上海拍卖行与客户的关系比较现实,眼光比较短浅。几次不买货,就不寄图录;有小钱赚就赚足,佣金不好商量。平时很少与客户联络、走动,也不投入,缺少沟通,没有积累。

  长此以往,大客户也就生疏了。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每年春秋的拍卖是硬任务,大家都忙,但要注意长期的积累,很多扛鼎之作确是在三顾茅庐后才拿到手的,等客上门、急功近利肯定不行。放长线还在于有一些门类的市场是带战略性和需要长期培育的。比如苏富比、佳士得开辟香港市场,初期是受挫的,后来坚持多年才慢慢成熟。中国拍卖起步于书画,但油画、当代艺术、古籍等,从上世纪90年代起都是亏损的,进入新世纪才成熟、收获。预估珠宝和西方艺术及古董,是未来中国拍卖的两大新门类,但也要从现在开始做培训、鉴定、估价和开发买家等一系列打基础的工作。利润是要的,但为了培育市场,也要舍弃一点,用于加大投入。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3/1/2019-09-05/25295.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拍卖最新 藏拍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