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实现总成交额42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环比增长了15%(数据来源: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2011年的春拍虽然在作品的上拍量、成交量较2010年的秋拍相对下降,但艺术品成交总额却持续增长。毫无疑问,大资金的流入、参与主体的改变,使艺术品市场格局产生了巨变。在这些大资金中,“艺术基金”的身影不断助推艺术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现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资金的机构化已经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现象。面对这一变化,荣宝的总经理刘尚勇先生淡定地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由于大资本的介入,艺术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根本改变。就目前的艺术品市场而言,我们或可将参与者划分为三类人群:一是“大资金”,如艺术基金等机构;二是吃中间差价的艺术品商人,业内习惯把他们叫做“行家”;再有就是传统的、以兴趣爱好和学习研究为主的收藏家个人。
正是机构资金的入场,使艺术品价格出现爆发式的上涨,让那些传统“藏家”和“行家”们显得力不从心。市场中的藏品也正在被重新分配。资金的机构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首先反映在资金规模化的明显优势,而动辄千万级的竞拍出价已经将以个性购买为行为特征的群体迅速地“边缘化”了。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藏品正在从传统的“藏家”和“行家”的手中流入机构投资者的手中。收藏的主力已经彻底的转移到了这些“大资金”上。
“机构”、“行家”和“藏家”,由于他们在市场中的目地、资金量等各不相同,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的定位。就说说机构吧,机构在这个市场上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影响力、号召力还有话语权。那么什么样品级的藏品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呢?当然是每个艺术门类中最顶尖的藏品!很多人在说,啊,4个多亿的齐白石,那么高了!是啊,齐白石的画很多,你有齐白石的虾,我有齐白石的鸡,但是有几个人有齐白石的鹰?而且是尺寸那么大的鹰!艺术品收藏看的不是数量,是质量。就这一只鹰就够了,所有的虾啊、鸡啊都不可以和他相提并论!有这一张画就有了对整个齐白石画作的号召力和话语权。所以像基金这些大的资金,就需要追每个门类里的最精品。又有许多人在问,这4个多亿的画,要是再拿到市场上来,谁能接盘啊?其实我可以告诉他,如果齐白石的这幅画要再流到市场上来,肯定不会是以你想象中的或者说是传统的那种成交方式。当然,我们国家的基金目前都处在吸货的阶段,暂时还没有出过货。假设未来机构要完成一些“巨制”艺术品的交割,可能也是以“资产包”或者是其它融资方式来完成。
今天的市场对“行家”来说有利有弊。“弊”端主要表现为,他们会发现这个市场越来越难买东西了——自然的“差价”变得越来越难吃了。基金等机构吸纳艺术品是不在乎一时钱多钱少的,往往是势在必得。而且绝大部分的藏品一旦被基金所吸入,就会沉淀下来,基金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他们做的是时间的差价,以时间换取空间。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个人去和这些大资金争精品是不可能的事了。 但是,“行家”今天仍然还是有不错的机会。首先,他们过去的旧藏是出货的绝好时机。再者,我们国家的基金大部分是刚起步,都在大量的吸货过程中,所以目前吸的也就是最上层的精品。 但是当上层精品都沉淀下来了,他们的触角自然会向下延伸。目前阶段对“行家”来说,依然也还是有可以操作的空间的。
传统的“藏家”可能是目前最为失落的一个群体了。同“行家”一样,对他们而言,今天也是出货的时候。但是梦想再回到从前,以3个月的工资买一幅齐白石的精品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他们还是可以去开拓、去发现一些新的价值洼地。在他们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内做收藏,毕竟不是每一件中国艺术品都奇高无比。
在大资金高调介入艺术市场并把很多艺术精品迅速拔高的情形下,很多“行家”和传统藏家开始置疑泡沫问题。在我看来,艺术本身是“虚”的东西,来自于精神的层面上,没有办法拿确切的物质去衡量它,就更不能和股市、房市相提并论了。艺术品市场中相当多的单件艺术品今天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站到了这个高度,他日即便有所回调,也不可能回到从前。所以与其在这里置疑“泡沫”,不如接受这一事实。以前瞻的和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灵活对待!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艺术市场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一个分支,艺术品也成为另一类金融衍生品。它也会像证券市场一样,既有高速冲关的时候,也会有回落和调整。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在市场回调的时候,“行家”以及“藏家”们就会显现出重要性来,他们的眼光和灵活性会促使他们在市场回调的时候大量吸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和缓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