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中国现代艺术大师,这个称谓更多的还是从书画艺术的层面来被接受的,所以对于齐白石留存颇丰的诗稿手札与书信画跋,诸多的研究还是惯于从书法艺术和生平文献这两个角度来解读。对于这些文字著述,当我们转换一副眼光,从文学与艺术理论的角度来梳理、来审视齐白石的时候,忽然间能够有许多全新的发现。诗文艺术与画学思想是齐白石研究领域相对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拟以北京画院收藏并于新近展出的齐白石诗稿日记与信札画跋为资料,从诗歌艺术、散文艺术与画学思想这三个角度来解读一个全新的齐白石,塑造出一个具有文学家甚至思想家形象的陌生的齐白石。
《白石诗草》手稿
一、齐白石的诗歌艺术
赋诗为文向来被认为是文人书画家的本色行当,或者是作为一项基本的修养,总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才具标志。齐白石在他一生的艺术求索中,学诗写诗也确是耗费了不少的精力,
他本人把作诗当成一项严肃的事业,而绝不仅仅是他人眼里定位的书画附庸。齐白石本人对于自己诗歌的评价是高于其书画以及篆刻艺术的,但同时代文人及诗家则对齐诗褒贬不一。客观地说齐白石的诗名的确是依附于他的画名的,但是对于齐白石诗歌艺术本身,则既不应该过誉,同时也不应一概否定,而应当把它放到晚清民国诗道渐衰、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中来读,换一副平常眼,反而可以发现齐白石诗歌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可以说齐白石的诗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定位和艺术品质的,齐白石不失为清末民国诗坛一家。
《白石诗草》手稿内页
齐白石学诗比较晚,并且学习的动机和方式都表现出对于书画依附性,他27岁拜师胡沁园学画,胡沁园还属于承继文人画余脉的传统艺术家,他注重诗文修养,所以也要求齐白石读书学诗文,这样齐白石就开始随胡家塾师陈少蕃学诗。齐白石一开始学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养、为画题款,这个时期齐白石读的是唐诗,后来陈少蕃又给他讲了一些诗学理论,齐白石因此渐得赋诗门径。此后他便逐渐加入了当地的文人交游圈,一起吟咏唱和。1894年齐白石与文士王训发起组织了“龙山诗社”,齐白石还被推为社长,成员有:王训、罗醒吾、罗真吾、陈伏根、谭子荃、胡立三,七人啸聚一方、自鸣风雅,这形成了齐白石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可惜保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
于右任题《白石诗草》
其后齐白石便因为生计问题,也为书画事业计,开始了他为期八年的四方游历生活,这段时期齐白石足迹遍天下,开阔了眼界,但是诗作不多。直到1909年左右他在典居梅公祠内营造书房,取号“借山吟馆”,进入一个故乡幽居时期,诗作方才渐多,一直到1917年离开湖南,这形成他第二个创作期。这个时期齐白石又交游了一批诗文师友,1902年他在西安结识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樊增祥,1904年又拜在著名经学家、诗人王闿运的门下。这个时期齐白石的诗文交际圈的品味进一步提升,也是他诗歌艺术创作中的高峰期,后来齐白石在《借山吟馆诗草·自叙》中说“余年四十至五十,多感伤,故喜放翁诗。所作之诗,感伤而已。虽嬉笑怒骂,幸未伤风雅。十年得一千二百余首”。这个时期齐白石进一步拓宽取法范围,研读汉魏六朝诗并兼作五言古诗和绝句,渐入诗道三昧。
1917年移居京华,特别是20年代画名大显之后,齐白石逐渐有精力与财力整理和出版原著诗作,先是自己收集整理四百二十余首,亲手抄写为四卷,以其中二卷送请业师王闿运删改,不幸王师病故未果。后来齐又以余二卷送呈樊增祥,樊回赠一序一诗,对齐诗给予高度评价。1928年,已是画名满京华的齐白石终于推出了自己首部诗集,书中齐白石以“金农体”字手抄上版印行,集中所收多为齐白石在故乡湘潭幽居八年期间的旧作。另外,居京之后,齐白石在古都交游圈中的文人墨客增多,诗文往还不断,这又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高峰。
1933年,齐白石将居京之后所作诗及旧作共计八百余首,经过整理筛选,请友人樊增祥、王训、黎锦熙等协助删改校订,齐白石亲自设计版式与封面,选定纸张、装订用线等细节,命名为《白石诗草二集》,分为八卷出版印行。1933年之后,从总体上说,齐白石的诗歌创作呈现出衰减的趋势,这个时期他把精力转向了书画,特别是在晚年社会身份进一步明确之后,他便逐渐放弃了诗艺一道。齐白石后期的题画诗文大多是在前期旧作的基础上偶尔变换一下个别字句,或者变换连缀组合,新作不多。诗歌创作大多在人的青壮年时期,此时大多数人功业未建、壮志未酬,胸中块垒有所倾吐,诗是寂寞忧愁的产物,功成名就之后,志满意得也便少了诗思。
齐白石 清供图 荣宝斋藏
齐白石诗歌艺术的基本主题来自于他的现实生活体验,以移居京华为界,可以将齐白石诗歌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大多吟咏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其中主要是他中年逸居乡间的文人书画家生活。像《题画篱外菊》:“踏花蹄爪不时来,荒弃名园只蔓苔。黄菊犹知篱外好,著苗穿过这边开。”该诗小中见大,以菊花为题歌颂自由自在的生活,以菊拟人,形象生动而富于哲义、发人深思。在《题鸡冠花》中齐白石描写了自己离家做客的感受:“老眼朦胧认作鸡,通身毛羽叶高低。客窗一夜如年久,听到天明汝不啼。”描写了作者在朋友家做客期间,因为不习惯在外过夜,所以难以入睡、度夜如年,误把鸡冠花当做公鸡,形象风趣地表达了对于家园的念恋,可以说这些主题主要还是承袭了古人田园诗的套路,表现作者自己的独特细微感受。
齐白石 花鸟四屏之一 荣宝斋藏
移居京华之后,齐白石诗歌创作的主题为之一转,由对家乡的眷恋转变为思念,这又是顺理成章的思想情感转变,正因为有前期的陶醉与眷恋,才有离开之后的回忆与思念。思乡情结成为齐白石诗书画印艺术的一个基本主题,并且其深刻程度与艺术性也更加高于前一时期,正所谓爱之愈切、思之愈深。在《残荷图》中齐白石题写到:“年少何曾欲远行,开门无物不关情。身闲心静全无事,七月枯荷秋气清。”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离乡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枯荷游虾等故乡风物在此都凝结成了齐白石乡情乡思的形象载体。在《燕京果盛有怀小园》中齐白石这样写道:“家园尚剩种花地,梨橘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在这里作者更具奇思妙想,他把植物想象成可以迁徙的动物,幻想能借“赶山鞭”,把故园的草木花卉都搬迁到黄河以北,构思奇特,形象而真切。在画作《菊花鹌鹑》中齐白石题道:“也曾亲种倚危墙,白石山前九月霜。最是十指犹自慰,挥毫写得故园黄。”乡情乡思浓郁缠绵。晚年倦客京华的齐白石,往往看一眼菊花、瞥一眼夕阳, 都能引起无尽的乡思。
齐白石 花鸟四屏之二 荣宝斋藏
在艺术风格上,齐白石的诗歌具有直抒胸臆的特色,他往往直接以本色语入诗,不避俚俗,颇具乡野感与蔬笋气,这反而使齐诗更富于生活趣味,还不乏幽默气质。因为有着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齐诗还往往构思独特,想落天外且意象清新。齐白石称自己的诗风格追陆游,但是相比之下,陆诗更加文气,且主题宏大,齐白石的诗歌在风格气息上更近于南宋四家中的其他两位:杨万里与范成大。尤其在遣词造句风格上齐白石的诗歌与杨万里“自然流畅、风趣活泼”的“诚斋体”更相似;在立意构思上则与范成大的田园诗相接近,因为齐白石与范成大一样,在田园诗中表达的既不是文人士大夫的诗意歌颂,也不是社会底层辛劳揭露,而是一位具有真实农村生活体验的知识分子的真实质朴的乡野情怀,是融爱恋与体验于一体的人生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