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个人文论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文/何道洪

砂陶艺发展至今,已是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本人有幸通过「广种薄收」,也终以一种鲜明的特征备受人们肯定荣幸之余,不免欣慰,毕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些年来,我的定位或者说我的壶艺追求,借用北宋苏轼所言,就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实绩如何,敬请各位评说,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感想、我的创作。

一、将豪放遒劲引入壶中

本人1958年开始师从王寅春先生学艺,后又得裴石民先生教益。承继两位老师细腻精致的风格,我的作品也曾以工致、灵秀、飘逸而见长,有些作品近乎明壶,有邵文银、陈用卿诸家的遗风,但缺少一种阳刚、力度和遒劲。而纵观几代壶艺的沉积,横看诸家风韵的发散,或精巧灵秀,或古朴浑厚,或巧拙互现,或雍容华贵,难见豪放、大气、遒劲力度之韵。

1978年,我经过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后,艺术思维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一种「变」的冲动,想变传统,想变风格,变出一种全新的壶艺风格,变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壶艺理念。但是,变是痛苦的,变也是艰苦的。七○年代末至八○年代中期,我的作品大多还是原有的风格,如《六瓣梅壶》等,仍没脱出传统的樊囿。直到1987年制作的《玉牛壶》,才出现一种较为明显的、不同于前人的变化。壶把被放粗、壶嘴被拉阔,有一种玉器的沉稳感。在求变过程中,也有不少作品由于过分夸大了张力,结果弄得像吊车上的铁钩一样笨重。此时的「变」尚是一种盲目的变、为变而变的变、缺乏根基缺乏思辩内涵的变。

但是,在此苦苦求索中,我渐渐感到了一种震撼、一种共鸣、一种灵感。古宋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绝对不同于「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姜白石);「低帏眠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柳永);「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周邦彦)此所谓豪放与婉约之别。西乐中,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铿锵雄健,催人奋进;海顿的「小夜曲」,温风馨雨,两情绵绵。唐画中,吴道子雄放写意的疏体画风与李思训工致繁复的重彩画风,分别代表着中国山水画的两种不同的流派。

那么,紫砂壶艺除了精巧灵秀、古朴典雅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有一种豪放,有一种遒劲?许多共鸣的牵引、思想的融汇,促成我渐渐豁然。我要在壶艺中表现一种力度,创造一种力度。这种力度,是外在的压力与内在的张力的总合,是物理之力与妙理之力的总和。由是至今,我的这一追求不断完美、自成一系。

二、让意气理念流注其间

1.造壶在于集思

为了表现这种力度,有时我更喜欢做一些大壶。大,本身就是一种力度,一种扩展,一种豪放。但是,大,又不完全能涵盖力度、扩展和豪放,它必须有厚实的思辩容量为内涵。

1992年,我做《集思壶》,是出于对前一段艺术创作的总结与反省,对后一段创作包括人生的思考,「博采精深,鉴往知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壶身取浑厚凝重的直筒形,寓意「思而立身」。由此注入了一种哲理、一种思考。

《道鼎壶》与《集思壶》有异曲同工之处,配上辛弃疾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种豪迈的气慨跃然壶上。总体设计以圆为本,形其鼎,蓄其道,意念无穷。

我认为,大壶表现一种大气,是一种厚积厚发的饱满情感;大壶是一种大器,表现一种不做士兵做元帅的人生理念。造壶是一种集思。

2.造壶在于摄情

「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7/2019-09-17/36303.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个人文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