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百年三八,展巾帼风采”,今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恰逢100周年,这是世纪的庆典,意义非同一般。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次举办“女陶艺家创新作品展评”,也具有特殊的含义,使我们见证了巾帼陶艺的亮丽姿色和迷人风采。
市妇联和市陶协为广大女陶艺工作者搭建了施展陶瓷艺术才华的平台。在中国陶都陶瓷城陶艺国际博览中心的三楼展厅里,228件(套)的创新作品,有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现代陶艺,都是女陶艺家用纤纤素手传承了宜兴陶瓷的独质,弘扬了宜兴陶瓷的文化,铸就了宜兴陶瓷的精彩。因而,宜兴陶瓷艺术在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勃勃生机,与时俱进。
紫砂艺术品占参评总数的80%以上,依旧唱着主角。这一件件作品都是艺术魅力的外溢,是人文理想通过艺术行为的寄托,也是由作品内涵默化出的真诚与责任。周仪■、叶秀云的《国际妇女节纪念壶》,突出了庆“三八”节的主线,半球形的壶体上,将壶钮塑成“3”字,而■为“8”字,一条带子缠绕着壶盖、壶嘴和壶身,宛若百年庆典连着你、我、她。作品的形式、技巧与作者的创意、理念有机结合,才是完美的艺术语言。它荣获一等奖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何震的《蜀山印象》,将宜兴紫砂“摇篮”的蜀山契入壶艺造型,高方的壶身,灰瓦屋面塑成壶盖,似蜀山老街上的一幢明清老宅,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创意是独特的,构思是巧妙的,它把古今贯通,传递新鲜与苍老的故事。
紫砂壶的造型有些是传统的延续,有些是创新中突破,有些则是注重立意的新颖和手法的变化。鲍青的《金如意》、张静的《律动茶具》、高俭的《马头琴壶》、瞿华娣的《世纪风》、蒋华仙的《十二金钗》、勇丽琴的《梁祝》……或率真、或抒情、或具象、或写意,都是她们把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倾诉,托付于砂壶,于是有了各自风格的艺术吟唱。
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王潇笠将佛教中的人物塑成一尊紫砂《菩提达摩》。她将这位禅宗东土之初祖,梁大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武帝遣使迎至建邺,后渡江去魏,上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成正果的高僧,刻划得生动传神。通过面容特征,衣着皱纹,把达摩塑造成表达心灵思想和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
汪佩蓉的《四季如歌》挂盘,在4只圆形的紫砂盘子上,运用喷绘、彩刻的工艺技法分别勾画四季花卉,让我们看到春的鲜亮,绽放瓣瓣花红;夏的浪漫,洋溢阵阵荷香;秋的成熟,收获片片金黄;冬的纯净,珍藏缕缕希望。如果生命似花,我们所爱的不仅仅是姹紫嫣红,还有四季如歌的深情舒放。
10多件青瓷作品仍然以静穆清丽的姿色呈现在我们视线里。徐敏的《河风荷影》将她独创于自然中的体会,转换成艺术的感觉,用拉坯制成一片硕大的荷叶,凹凸有致的边沿点缀着窑变装饰的釉彩。写意的手法隐喻着对清荷的赞美与颂扬。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的操守,是一种“禅境”。尽管这是传统的美、古老的美、圣洁的美,如若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盈虚有其宰,得失忘喜忧”的超然和豁达。而詹杏娣的《含苞》、裴传妍的《窑变松鼠》等青瓷艺术品,在变形中寄托寓意,展示赏心悦目的意蕴之美。
杨俊的《鱼欢》、周步芳的《凤嬉》、杨晓兰的《丝丝情》等均陶堆花艺术品和张竹筠的彩陶《飞旋系统》,在传统的器皿上进行装饰上的探索和尝试。仿佛看到了她们植根于宜兴这方陶瓷艺术的沃土,在充满青春活力的岁月中,把自己的艺术思考应用于均陶或彩陶的创新设计中,这些作品是动人的,美丽的,富有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掀起一股潮流,就是陶艺创作趋于多元化和多样性,强调作品的原创和个性化,突出作者的创新主体意识。在这次展评中有不少现代陶艺作品,如陈媛媛的《风雅颂》、张瑞霞的《因无生有》、王玉芳的《山鬼》等,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和中展示出有别于传统的独特型制,让人感受奇异的审美情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是评委,她说:“这次参评作品的整体水平比较高,说明宜兴陶瓷艺术在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百花争艳,精彩纷呈。广大女陶艺家靠勤劳与好学,不断走向艺术的深处,创制出优秀的作品,为此感到非常欣慰。”汪大师道出了老一辈陶艺家的心声。我们期望中青年陶艺工作者能跨越自我的心态模式和知识框架,真诚而深情地寻求创新设计的新途径,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陶瓷艺术品,彰显陶都宜兴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