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的背景下,步入第二年的上海电子艺术节将更为注重当代艺术创新和艺术生产。上海电子艺术节将城市和城市的当代经验转化为了艺术实践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现代城市及其社会、文化条件的理解与构想成为了2008年上海电子艺术节的重点之一,而这也是因为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也将是社会反思和创新的重要力量。上海电子艺术节的宗旨之一是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刺激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生产,同时促进国内外网络、个人和组织机构的知识与经验交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电子艺术节将举办由一系列国际机构组成的workshop国际联盟项目。上海电子艺术节在邀请国际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参展的同时,也举办了一些关注中国青年新兴艺术家和学生的展览,这也为workshop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交流和辩论的平台。
上海电子艺术节将我们对于现代城市的想象和理解作为中国新兴艺术家和学生展览的出发点,将展览定位为快速城市化的过程,而这也可以作为上海、中国和亚洲其他城市的范例。城市,被视为一个不断分解的生存系统,而它自身也在不断重组,随着时间延伸和收缩。因而,城市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转型的过程,而这重组的过程中,充当代理人的是城市的人口,包括城市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普通市民和当地政府官员。而其他重要代理者包括技术的发展,媒体和人口迁移。而电子艺术节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将城市描述为局外人,其实,它也是城市重组过程的产物,同时也是过程之一。每一处城市风景都是城市想象化的功能,如果你想理解这一发展,仅仅站在局外是完全没有用的,你必需踏入进去参与这一过程。在过程中,你可以发现城市的转型、发展趋势、变化、以及新事物的诞生。
而“蓄与化”青年新媒体艺术作品展正式融入了这样的概念,展览表现了青年艺术家、学生们对于城市的不同感知和经历。因此,各种艺术作品和新媒体装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了展览的关键词。
从Google Earth全景卫星图到景观学家的推导概念,从个人与大众、私人与公众的关系,上海电子艺术节的展览涵盖了一系列反映城市当代艺术的经历和理解的观点。艺术家们通过引进和开导我们当今社会一系列复杂的关系等,向公众提供了现代社会的不同观点和理念。作品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新媒体互动形式,并以多种视觉方式呈现——有时是无形的,如城市的进程,又如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图景是如何受大众文化(摄像、电影、动画)影响而形成的。
上海电子艺术节选择在公共或半公共空间展示项目,开辟了公共空间作为表达和交流的空间的崭新形式。近年来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城市正在经历着变化,商业、媒体集团等对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监测机构也开始占领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正在经历被彻底改造的转型过程,它助长了私人与公众——两个以前独立领域关系的辩论,以及传媒与技术传播(移动手机、无线网络、场所标位媒体)是如何重新定义这两个领域和他们的社会、文化作用,我们又是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演绎、互动自己的个人角色和集体角色。上海电子艺术节将具有公众性和可见性特点的公共空间转化为了艺术家、设计师、城市探索家和建筑师们的研究和实验的开放场所。
在公共空间展示艺术,上海电子艺术节间接解决了艺术及其公共区域共存的关系,而这一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国际当代艺术界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信息与传播技术起到了主导作用,我们亟需重新界定艺术及其带来的变化。因而,上海电子艺术节将不仅仅定位为当地的重要活动,而是参与和争取现代艺术文化在当今社会角色的国际话语权和实践过程的组织。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