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艺术》
宋庄艺术节期间,记者穿梭于各大展场之间,看到各类作品的展示。但最让笔者感动的是由王林先生策划的《底层人文——当代艺术的21个案例》展览,为此记者采访了策展人王林先生。早就听说王林是个敢说敢做的人,见面的寒暄却自然而亲切。
记者:我今天看到这个展览真的感到很震撼,我们知道,中国艺术从上世纪50以来经过漫长的历程,到现在可以说突破了过去传统的现实主义,转向了对人本身生存意义的探讨。您做的这个展览让人耳目一新,请问策划这个展览的缘由是什么?
王林:第一,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很热闹,市场很好,大家都在谈论价格而不是价值。艺术家成了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对于社会底层状态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我接触了许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敢于直面、呈现和揭示中国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一直关心底层、弱势人群的生存状况,其作品是有力度,深度和震撼力的。这样的作品应该在当代艺术中得到呈现并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我想呈现底层生存的人文状态。艺术创作关心底层过去也有,但角度不同。80年代以来的人文关怀,有它的成果,也有它的问题,力量不够,主要是先进对于落后、上层对下层的同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关注与审视。这种姿态过于划分主客体、艺术家和艺术对象的二元性。然而底层以及底层的问题实际上是由整体性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 ,农民工问题是城市的需要造成的,是艺术家主体与艺术客体共同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体地位上走下来,走近他们,走入本来的生活。这是一个主客观互相尊重、互相融通的过程。
第三,我是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当代文化语境是在中心和边缘、高端和底层、官方和民间的关系中发生的。边缘、底层、民间、野地是一种存在,底层并非全是痛苦,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态,有自身的人文性、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艺术意义。我们只能直面他们,其间有崇高也有痛苦,有戏谑也有欢乐。底层社会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使我们生活于高端,我们也没有资格高于底层的生活。所以我的前言只有一句话:“反应生活,反省生活,但并非高于生活”。
记者:我们看到,现在有许多作品仅仅是反映艺术家本人的苦闷、感情经历,而您的这个展览却是在用直视的广角镜头纵览底层社会和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完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展览意图,我特别欣赏这个展览中的许多作品,让我想到采风拍过的许多场景,让人辛酸但又无可奈何。
王林:是的,艺术是在敢于直面中有所发现的,通过发现来作呈现和揭示真实,从而能使我们得到启发、感悟和思考。这是艺术家不可推卸的使命。
记者:展览中我看到有赵晓东的作品,昨天我们几个人还在商量把他从这一期刊物上拿下来,大家认为作品太不当代、太没味道了,但今天我在现场看了他的原作,画面凝重,思想性和张力感都很突出,我马上改变了主意。用,必须要用。
王林:你原来看的是图片吧?他的作品是走近农民工的生活,与他们面对面,他不想拔高对象,视点是平视的,这点是很可贵的,和对象有主客体的交融,凝聚着个体对对象的心理反应。我把反映生活改成了“反应”生活,因为反应是个体的、是心理的和身体的。在这个展览上,我强调每个艺术家以个体的方式去观察、发现、感受、透视和领悟社会、现实、文化等等,反省生活,才有可能推动生活。这才是艺术的功能。
记者:比如;张建华的作品《矿难》,就特别直观、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实问题,其实,这才是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方法。以前我们的文艺理论总是要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批作品却给我们独一无二的创作面貌,可以使我们的艺术家走出过去的圈子,去揭示底层生活的另一面。您的这个展览理念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介绍。
王林: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