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绩走过一个时代
陈章绩这一代画家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美术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出生在20世纪的30至40年代,童年时代的记忆是战火纷飞,而学习和成长于50至60年代,又充满了理想和激情。在1949年之后,他们遇到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生命的际遇与火红的年代迸发出一个时代的乐章。
1958年上半年,陈章绩和老师、同学到武汉郊区体验生活,创作了国画《归途》(入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国画小辑》);1958年在中南美专南迁广州之后,他又到广东新会等地体验生活,创作了国画《鱼米之乡》(入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新景》画集)。1960年,在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老师带领下,他和同学赴湛江堵海工地劳动3个月,回校后,师生合作了大幅国画《向海洋宣战》。时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57级国画班班长的陈章绩,就是这样在一个下乡与创作的轮回中,度过了大学的生涯,并且通过这一特殊的教学方式,掌握了绘画的技巧与创作的方法。
1961年9月,陈章绩毕业留校,任国画系助教,同时教附中毕业班的国画人物课。1962年,他在东莞市虎门镇农村的人物速写,基本上能够代表这一个时代中由美术院校培养的人物画家的写生能力和水平:不管是人物头像速写,还是生活中的群像速写,国画人物画中的学院帕特点,通过对生活的体验而得到了发挥。1963年8月,陈章绩由广州美术学院被派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国画花鸟,师从李苦禅、郭味蕖、田世光诸位先生。
1973年,他创作的《春闹葵乡》入选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后受外交部委托,为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和驻各国使馆重画了9张,后来又相继入选英国伦敦的“国际博览会”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可以说,《春闹葵乡》为陈章绩在绘画创作上赢得了社会声名,同时也为他在创作上树立了自信。因此,他1976年创作了《广州农讲所》和《战鼓催春》,1977年创作了《云海哨兵》,并被对外文委选为出国展品,赴日本、美国等国展出。可以说,陈章绩于这一时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直到后来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国画创作组及应广东省政府邀请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作画,他的艺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以花鸟画著称的陈章绩,选择花鸟是因为教学需要而不完全是因为兴趣或喜好。他步入花鸟之途,却在一个始料未及的路途中感受到了发展花鸟画的重重困难,尤其是写意花鸟画,这是一个有着相当难度的类别,因为前人已经造就的高峰,为后人的逾越增加了很多的难度。好在陈章绩具有很好的写生基础,以及转益多师的师承。他吸收了李苦禅的鸟、郭味蕖的花卉、关山月的梅花的诸多优长,在传统花鸟画的结体中,传达出自己的一种笔墨感觉。陈章绩的花鸟画,结构谨严,笔墨沉稳,绝无浮躁之气,像他的人一样。或许是受到关山月先生的影响,陈章绩也专长于梅花,不过他更加强化笔墨于此中的趣味,更加强调一点文人的感觉,不管是红色没骨的梅花,还是水墨勾线的梅花,虽然强调老干,但不求繁华。
陈章绩的山水在脱离了写生之后,将往日生活中对自然景观的印象与山水观念结合起来,以山高水长的方式表现与人们相通的山水观念,同时,传达出笔墨在山水中的作用。他非常精心地处理崇山峻岭与烟云出没,并不时地透露出这一代人为人的规矩、为艺的诚实。他在笔墨中表现的自我,不事张扬,是当代很难得的令人尊敬的品格。正因为他的山水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需要耐心地品味。1997年6月,为迎接香港回归,香港《大公报》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陈章绩等三位教授为其创作三幅大画。陈章绩的画被选挂在接待大厅,画面磅礡的气势受到人们的称赞,至今,凡来访《大公报》的国内各省、市代表团及海外相关团体都会在其画前摄影留念,故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个时代的画家有很多相似的经验和发展的历程,陈章绩与他那个时代的画家在学院教育、政治运动、主体创作、拨乱反正、自我反省、重新完善、继续前行的阶段性过程中,表现出了时代的反映。他们像一部美术史中的一个章节,有历史的无奈,却又难以回避。他们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有著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对于20世纪中国画发展来说,更以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呈现出一种值得玩味的历史意义。
(文章来源:香港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