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的历史观与循环的生死观交织并存于张小涛的思想之中。他的意念或潜意识或有意识地认为他自己所陈述的“假”也许就是放弃了“真”的假象,深信灵魂的“存在”;同时他又在作品中演绎“生死”、“交替”、“轮回”和“循环”。张小涛的作品总在真假悖理中演绎他的世界观,而双重立场的观念在他身上又并不以极端的、排他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构成相互之间的激烈的争斗,反而相互交融产生出他思想的复杂性。就像他所说的 “多维度阐释空间”。在他而言,没有紊乱;而观众却很容易因此陷入他的视觉陷阱中去。
作品《夜》中的高架桥和赶着马车的骷髅是线性的、渐进的,带有历史性积累的表达。高架桥被隐喻成“现代化”;而蚂蚁被赋予“当下社会”形态,两者在张小涛的思想体系中交叉,复杂并兼容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本来具有的那种对立性质,使得它们后来的结合成为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这也是艺术家所深至内心的纠葛。国家和普罗大众所遭遇到的一种困境,正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过程两者之间在内在精神或最终目的上的差异所构成的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冲突: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全球化和功利化显著;而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强调社会平等,并以此作为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或承诺。事实上,“现代化”其基本精神或最终目标与传统“社会主义”不仅是不同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正是这种冲突带给张小涛以历史观上的痛觉。
人类生存的体系是复杂而多纬度的,真与假的循环,生与死的循环,古与今的循环,艺术与跨学科的循环而以史为鉴成为根据。然而,未来的一切这些循环在严格意义上,都不是历史严格的再现,而是某种趋势、微妙气运的重演。如果只是纯粹的循环,历史就会变得没有必要。张小涛的“绵延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就是以生长为目的,这才是生命的真谛,因此他的作品也是对绵延的生命和历史的痕迹的进一步阐述,在他缔造的多重和交叉世界里,“骷髅”和“山水”、“心灵”和“记忆”、“符号”和“痕迹”、“生”和“死”、“古”与“今”,都在循环中产生了生命,人类生存才产生了价值意义。他的作品惊赞生命,但却是以追究本质世界的方式来使生命获得意义,并以艺术的名义阐述生命概念的本质和存在的理念,揭示在生命的终端是无始无终的不变化的本质世界。
张小涛作品中对死亡肢体描绘的维妙和认真程度,让人充分感觉到其中自觉流露出的对死亡和生命的尊重,形成他的死亡美学和关于死亡的尊严。也许对张小涛的思想而言,生与死并没有区别。艺术家对死亡的悲情感和对于生存的浪漫主义,通过作品中死亡动物的尸体表露无遗。当画面中动物与动物之间对死亡的尸体的蚕食情景,伴随着LAMA CHANO遥唤上师的唱经音乐出现在我们眼前时,那些被蚕食的尸体犹如艺术家奉献肉体那种崇高的超越的感觉,产生出古典悲剧般的戏剧美感。
历史观与生死观的纠结以及对“死亡美学”的阐释,在张小涛身上体现为一种睿智的“局部性”和“微观叙事”的叙事策略。常人熟视无睹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的事物,被张小涛作为视角盲点,利用其中的差异性以及断裂面,将历史观和生死观的多重观念机智结合,来达到 “微观叙事”见“宏观叙事”, 以微观形象的不断重复和交替变化表现出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带来的冲突,从而外显出他体内线性历史观与循环生死观这两种思想。在张小涛的作品语言中,没有明确的形式符号,也不存在具体的方法,而是宏观非连续性的、循环性、线性的思想逻辑符号。他的双重立场的思想观念并不以极端的排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相互交融构成他思想的复杂性和兼容性,正如他所提出的 “多维度的阐释空间”。他似乎在反对具体而外显的符号方法,普遍主张在我们对事物的“观察”或“认知”中渗透着内在的理论式语言。
作品《夜》突出了影像语言在我们认识事物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不论是我们的感觉过程还是我们的理解过程,都被动接受着着影像艺术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我们很难突破这种影像传达及宗教音乐对我们的认知能力所施加的限制。当然,我们所能感受、理解和讨论的对象并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实,而是由我们生活于其中并用艺术语言所建构起来的“文本”,由于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也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然而,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作品在突出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时,过分强调了语言的自主性及宗教性的强力磁性,容易导致观众的误读。
同时,作品在技术层面上对蚂蚁肢体的刻划,细微到脚趾,充满速度感和节奏感。精致的用笔,颇有古韵,尤其是暗部绘画部分,充分体现出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深厚功底和认识。他推崇独特而偏才的书法家王铎可窥一斑。王铎书法之气、之独和偏、之铿锵之韵在小涛作品的整体已具神似。《夜》仅仅是张小涛的一个作品,创作的开端,相信在整个画面的节奏感和音乐系统方面,会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多的探索。
选择张小涛作品作为首展,有多方面的思考。历史观与生死观的并存体现出张小涛与当下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体的特定心境相关联的社会普遍性,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他对典籍文献和对哲学等跨学科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也体现出他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跨学科的角度和国际化的视野,在艺术学以外寻找文化内在价值的努力。北京大学是各个学科的学术重镇,将当代艺术纳入以考古艺术为核心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对当代艺术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当代艺术跨学科交流的一个检验。我们将在《夜》里,找回全球化所造成的迷失的心灵空间和精神方寸,这正是此次系列个展的诉求。希望是次展览能够对当代艺术的推动产生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展览产生展览以外更深远的意义影响。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