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9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离开标准化的艺术教育制度后,他决定不再继续学业,到北京投身于当代艺术的大潮中。1997年回到上海,开始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
徐震曾获2004年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项,并作为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参加了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主题展。他的创作媒介非常广泛,包括摄影、装置和影像等,并将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姿态反映在作品中。
集当代艺术创作公司老板、艺术家于一身的徐震,用各类奇思妙想展现了一个商品化时代的艺术产生机制及模式。近日,“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大型中期回顾展亮相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从单枪匹马独立创作到成立“生产当代艺术”的没顶公司,再于去年成为没顶公司推出的品牌“徐震”,艺术家徐震的创作轨迹印证了中国艺术家个体在国际当代艺术系统和游戏规则下的发展路径及突围。该展将展至4月20日。
这是一个复杂炫目的展览,从你一步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大门或许会被惊住。逾50件装置、10件录像、40件绘画、拼贴和多件行为作品,徐震的此次个展横跨了多种艺术形式。
如此纷繁的创作并没有按照时间轴进行回顾,而是参考了中轴线的模式进行展陈。大展厅以一尊立于碎砖头上的彩色菩萨雕塑作为开端,进而2007年的装置《香格纳超市》和2013年新作《意识形状博物馆》各自成一独立空间。这几件大型作品铺陈开来也构成了此次展览的“中轴线”。随后的展览空间内,从大型装置到架上绘画都刻意地保持着左右对称。
徐震告诉记者,此次的展陈结构参考了中小建筑的结构,有一中轴线,左右对称,且分几个层次进行设计,“这样整体上宗教性很强,我个人的理解是有一点像‘艺术是一种信仰’这样的感觉。”
■ 作品赏析
《香格纳超市》(上图)
2007年的装置《香格纳超市》最早出现在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此次也是按照原比例在尤伦斯现场复制了一个上海便利商店,货架上摆满了被抽空的包装、标价售卖的只是徒有其表的外壳。此件作品在艺术市场泡沫即将破灭的当时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辩。
《喊》
上世纪90年代末,20岁出头的徐震在拥挤的城市街头突发性地喊叫,而这只是为了捕捉数百名路人在瞬间的惊望回头和各种反应。这件名为《喊》的录像作品成为了此次展览的“背景音乐”,在观赏整个展览时你都会不间断地听到徐震的“喊叫”。
2002年行为作品
在观众参观时会有一位穿着病号服的“精神患者”如幽灵般时刻尾随着你,这是徐震2002年创作的行为作品,“那个时候年轻,会比较敏感,总觉得周围有人看着你,在这种情绪下就有了这个作品。”
《永生》(下图)
此次展出了两件《永生》系列作品,均为徐震新作。陈列于大堂的《永生》(2013年作品)将无头的希腊风格和佛教的典型化塑像颈对颈地组装在一起。创作中,徐震从字面上将“东方”和“西方”简单粗暴地并置,却嘲讽了日渐数量庞大的中国艺术呈现出陈词滥调的局面。
■ 回应质疑
今天的艺术家就是一个品牌
“老板”,这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对徐震的称呼。这两字却道尽了徐震的创作轨迹及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个人创作,到2009年创立没顶公司后的集体身份创作,再到2013年没顶公司推出品牌“徐震”,徐震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中将艺术的商业生产模式赤裸地揭示出来。徐震称,此次个展的名字“徐震:没顶公司出品”便代表了一种时代特征,“我们从对艺术的单纯追求发展到商业化,再到政治性等各种方面的介入,都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艺术家不是在工作室里很孤独地创作,而是融入整个社会。”
徐震也不介意被外界质疑其创作完全成为一种生产线模式。他觉得今天的艺术家就是一个品牌,“对于我们这一代,所有的艺术品本身就是商品。我觉得在大家认为‘所有艺术品都是商品’这样一个既成经验和普遍概念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该做的是怎么把这个商品做得更艺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