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初期,许多民族资本家给上海博物馆捐了大量藏品。上海博物馆最好的一些藏品也都是上海的私人藏家捐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解放初期向博物馆捐赠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与今天大不相同。二十世纪中国面临着一个救亡的局面,我们一直在被压迫、被帝国主义侵略。所以,所有的爱国者都愿意为保存中国文化而做一些贡献,这是一种非常纯净的想法。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大量的私人藏家把一些珍贵藏品捐给国家。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的状况。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又面临市场化的过程,艺术品原来不值钱,现在变得值钱了。当然,市场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博物馆和整个艺术品这个体制中的一些变化,还有对于整个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变化。比如,当收藏者变得非常贫穷,没有收入来源时,就会首先考虑生存问题;或者是生存安全、养老、医疗等问题。市场化以后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尊重和解决,所以为了生存考虑,很多家庭不愿意把作品捐出来,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问题。如果说近年博物馆私人捐赠逐年减少,我觉得不可与五十年代建国初期去比。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不一样。反而,在我看来近几年和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相比,在美术馆这个系统里面的捐赠,反而是增多了。比如中国美术馆就有大量的老艺术家把他们的作品全部捐给国家;像吴冠中、靳尚谊、苏高礼等等老一辈艺术家。一个又一个捐赠展都办了,怎么说在减少呢?这个问题不能这么去看。
完善博物馆私人捐赠政策需要水到渠成
所有的捐赠政策都是跟国家总体的政策相适应,单独的捐赠政策,单独制定一个捐赠政策,不跟国家的总体法制和政策相结合,它是执行不下去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美国的国家捐赠的政策里规定,艺术捐赠政策里边可以减免税收,这个政策首先是建立在整个法制健全和整个文化政策统一的系统里的。只有它的税收制度健全,才能谈到捐赠免税或者抵税,所以单一的捐赠政策没有法律配套的单一捐赠政策是行不通的。
依中国现在的捐赠政策,假如按照美国的标准来50%的抵税,马上就会有很多问题出来。所以这个是一个慢慢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时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历史时段,博物馆的私人捐赠政策问题会得到解决。